爸爸的草鞋
第二章:老物件
第六回:双卡录音机
在家里买得起电视以前,当时的家用电器还屈指可数。除了电灯、手电筒之类的以外,能发出个动静的也就属卡带收音机了。在孩子的眼睛里,眼前的一切都是新奇、有趣的。听父亲说,当时也是为了帮助我开发智力,更是由于购买其他画书、玩具之类的东西并不便宜,索性家里攒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钱,购置了一台双卡录音机。
80年代那种老式的机器还没有后来逐渐流行的小而精的日货风格,中国人买东西,特别是买电器,都喜欢个头看起来魁梧一些的,显得倍儿有面子。于是,家里有人的时候,父亲总喜欢放进去一盘磁带,早期的卡带还没有盗版,可能是因为录音机还没有大量普及的原因吧,加上当时的歌唱明星也不多,流行音乐刚刚起步,一般老百姓能知道的歌星无非就那么几个。像什么关牧村、奚秀兰,还有港台的徐小明、邓丽君、龙飘飘和凤飞飞... ....
对于刚刚3岁左右的我,当时还没有什么可以适合小孩子听的各种故事和童话,别说国外的了,就连国内的童话故事也少有接触。所以,反正只有几盘音乐卡带,父母忙的时候就放任我自己借着一个椅子站到与录音机水平的高度,独自把玩去了。听说,凭借我当年的聪明程度,没过多久就可以玩的很溜。从背后看去,一个不大点的孩子,趴在桌子上,撅着屁股,左胳膊支撑着身体,右手在录音机上噼噼啪啪地点着各种按钮,录音机便随着我的“操作”执行各种命令,时而响,时而停,声音忽高忽低。想想那画面,仿佛我就是当年的一名DJ。
磁带真是个神奇的东西,特别是可以利用双卡录音机进行翻录和重新录音,看着一根黑的发紫的磁带条居然可以把声音记录进去,年幼的我对科学充满了敬畏和好奇。时间慢慢久了,家里收藏的磁带也多了起来,一些早已听得厌烦的磁带就被母亲用来录儿时的我讲述的故事和儿歌。当年的我模仿能力很好,不说超强,但可能是长期就这么跟声音作伴的缘故,反正不仅能模仿里面唱歌,后来还能学习讲故事,加上当时孩子特有的表现欲(现在想想那叫人来疯),于是我家至今还能存放着我3岁时录制的2盘故事和歌曲“专辑”。年前母亲把我儿子拉到她屋里,如数家珍地给他放他爹当年的作品,虽然时隔多年,磁带的音质已经不那么清晰,刺刺拉拉断断续续中,一个稚嫩的声音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努力地表现着自己对声音的天赋和感觉。播放完毕,我问我儿子:“恁爸的表演咋样?”
儿子说:“当时你几岁了?”
“3岁,厉害吧!”我洋洋得意的回答道。
儿子感叹的说:“比我强,我都5岁了。”
怎么事情到最后仿佛成了好像我专门要跟儿子比赛一样。
人总是喜新厌旧的,说好听点是追求进步的。后来家里添置了电视,再后来又慢慢买了VCD、DVD,双卡录音机渐渐失去了宠爱,能有机会发挥功能的时候也越来越少了,地位也从家里桌子上显眼的最中间一步步地被其他后来的电器取代,直至被安置在了闲置的缝纫机上。由于到最后很久都不会再打开双卡收音机播放磁带,母亲就用布做了一个漂亮的罩子把它盖了起来,后来罩子上又摆上了越来越多的各种摆件和花瓶,最后录音机几乎就成了一个沉睡在罩子下的置物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