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让孩子作文有画面感的小技巧,因为有的用户可能没有看到上一期文章,所以先来说一下什么是画面感。
画面感就是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能感受到文章所描述的画面,简单点说就是你读了文章,闭上眼睛想象,能想象的到画面。但大部分孩子的作文是没这个水平的。上一期讲的是活动时的画面感,今天分享一些描写静态画面的技巧,让静态的景色也有画面感。
静态的景色一般都是写景写物的,上一期活动的画面感相当于描写一个视频,今天的静态画面感描写的就是一幅画。
技巧一:描写景物顺序要突出
如果要写一个公园,想要有画面感首先要有顺序。这个顺序一定是清楚明白的而且越简单越好。写公园可以先写一进门,然后沿着路往中间走,然后从中间向左、向右看,像公园这种道路四通八达的地方,建议不要按照游览顺序,尤其是你的游览顺序不是很规则。如果描写一棵树,因为景物较小而且属于每个人都见过的事物,顺序就不太重要了。
对于大的景,要想给人以画面感,一定要有顺序,让人读完文章脑中呈现大致的地图。
技巧二:用好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很多,能够增强文章画面感的主要就是比喻、比拟两种方式,因为是小学生写作文,不用太较真这两种修辞方法的区别,孩子只要在写景物时可以写到什么东西像什么就够了。
举例:蓝蓝的天空,电线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留的燕子就是一个个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用好修辞手法,不管是写静态还是动态画面,都能让文章更有画面感,因为这就是比喻句的作用。如果写动态的景色,比如海浪、溪流、成群的飞鸟、变化莫测的云朵,我们也可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技巧三:增加修饰词
在动词和名词前后增加相应的修饰性词语。增加修饰性词语后,会给读者更多的信息,更有利于读者脑中形成画面。
举例:小明望着远处的山,一言不发。
改写:小明呆呆的望着远处模糊的山,一言不发。
原来是小学生的水平,如果在动词前进行修饰,就能够给读者提供更多信息,本句用了“呆呆的”,读者看到就会联想到小明是不是有什么心事?让读者获得更多的信息,也就更有利于读者把文章中描写的场景转化成画面。
这个技巧很好,但对学生水平要求比较高,想用好这个技巧,可以多看看“咬文嚼字”板块。这是一个新开的板块,专门处理细节问题。
技巧四:用好拟声词
拟声词和第三个技巧类似,也是通过增加读者获取的信息来呈现画面感,以后我会专门写一期拟声词。
举例:轰隆隆的雷声从远处传来,窗外正下着雨,无数的雨滴敲打在玻璃上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
这句话就用到了拟声词,让读者仿佛听到了声音,可以更好的呈现画面感,但拟声词一定要用得恰当,否则会适得其反。
以上方法仅供参考,欢迎各位读者加入读者群一起讨论如何让孩子的作文更有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