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类中国电影,不傻逼

你们,前两天一定被李安在上影节论坛的发言刷屏了。

如果安叔的发言能引起你思考。

那就别错过Sir今天推荐这部老片——

《中国影星大聚会》

这部拥有史上最直白片名的电影,纪录了1985年,广州南湖举行的一次电影表演艺术研讨会——

好多人那会还没出生吧。

Sir也是。

内容嘛,跟Sir公司两天一夜的团建活动一样——

开会、吃饭、搞联谊,哦不,联欢。

主角都是当时最红的明星。

陈强和他的儿子陈佩斯。

两人神同步

画得一手好国画的斯琴高娃老师。

表演一曲哈萨克舞的,正是影坛小花旦刘晓庆。

演过《女篮五号》的刘琼,则带着明星队和中国女篮比赛——

一向“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译制片演员也来露把脸。

片中还披露一小段,他们给进口片配音的画面。

看多七情上脸

片中,我们听到不少演员们对于表演的讨论。

当年只有31岁的朱时茂。

发表自己对拍摄演员和机器走位的看法。

情绪有点激动:

你看那个阿兰·德龙演那个《黑马兰花》,是吧?

(其实不是,是《黑郁金香》

他走到哪机器跟到哪,感觉就不是在拍电影。

演“小萝卜头”的方舒。

谈自己用肢体,传达人物感情的经验:

有时候两手抱在胸前,表达孤独感、压抑感。

曾与潘虹共演《人到中年》的达式常,和李秀明(《秋瑾》)、张瑜(《庐山恋》)一起在房间里。

旁白说,他们在谈“爱情”。

对话是这样的:

——好像没穿衣服。

——外国人他不在乎这些。他的风俗习惯就那样,他根本不在乎。

——但我感觉他是有衣服的,好像是一种薄薄,但它涂上颜色的。

——没。没。

——作为这样的演员,我觉得是很有名的演员,这么没有杂念……

明显是在讨论国外电影的船戏……

说实话,用现在的眼光看,这部片怎么都有点膈应。

不但画质低清。

一男一女的旁白,还很有“时代特色”。

说话都是这样(请自行脑补播音腔)——

女:看样子,他们还讨论得挺认真。

男:是。又是科学呀,又是规律。这个派,那个派。还有什么体验、体现、内在、外在、形体、感情。他们争得是面红耳赤。

女:啊哈,行了~

但,就像豆瓣网友所说,这部片子的难得,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早已看不到的东西。

珍贵史料总是能提供数人头的乐趣,无论是老电影明星还是经典电影片段。

旧年代的演员,还有些再也没被提起的电影,都在这里出现。

在片中,刚当选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长的张瑞芳,已于2012年去世。

她曾于1962年,出演过电影《李双双》。

她饰演的这个泼辣的农村女子李双双,被誉为新中国时期“独一无二的喜剧形象”。

这角色让她走上事业巅峰,不但拿下“百花奖”最佳女演员,还引起周总理的注意。

她被请到总理家中——

吃螃蟹。

方化,日本鬼子专业户。

他是当时“最会演日本鬼子”的演员,“看了真解恨”。

他早已于94年过世。

生前最后一部戏,是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没错,就是那个喊了一声“小孩,在哪里?”的首长。

据说姜文从小看方化在电影里演日本鬼子,觉得这个“叔叔”很神秘。

因此在写剧本的时候,就想好了让方化来演这个老首长角色。

把方化请来的头天晚上,姜文还特地重温了一遍方化演的《平原游击队》,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

拍摄期间,方化的身体就不太好。

他自认为没能很好完成任务,还主动要求姜文降薪。

老爷子生前一直很想看到《阳光灿烂的日子》,可他去世时,片子还没审查通过。

还有被英国《泰晤士报》称为中国“葛丽泰·嘉宝”的白杨(1996年去世)。

她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曾在1947年连映三个多月。

首轮观众人数超过71万,创下了当时国产片的最高纪录。

剧作家田汉对这部片评价很高:

在中国电影界今天这样贫弱简陋的物质条件下,而有这样的成就,算是电影工作者最高的成就了。

还有黎莉莉(2005年过世)。

这个名字,在去年的《晓松奇谈》里就曾被提到——

她是民国时期“身材最好,穿得最少,最阳光的一位女神”。

跟阮玲玉在1933年的《小玩意》中,演过母女。

在这部片中,她已经70岁高龄。

依旧很有兴致地去看年轻女演员们,练习形体。

还有去年去世的“中国电影第一代小生”,舒适

在1948年的《清宫秘史》里演光绪。

都是值得尊敬的演员和作品。

Sir曾经在上影节重映《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字街头》时,看见影院坐得满当当的,都是年迈的老人。

还有些老太太穿着旗袍来看。

这部片子,最让Sir印象深刻的,是镜头掠过的每一张脸,不论戏骨,还是新人,都饱含热情。

带着对艺术纯粹的向往。

片中,著名演员许还山(《大决战》)说:

电影表演艺术,是一门需要艰苦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思考的艺术。

它绝不是一个靠长相好,靠天赋好,而能够一跃成为影坛明星的捷径。

实际说,真正的艺术是没有捷径的。

然而现在,许还山说的“不应该”,竟然早就成了内地影坛的常态。

颜值几乎是90%演员的门槛。

他们留下的——

不是表情包。

就是手机壁纸。

炒作,撕逼。

如今,当我们谈论电影。

第一反应,已从艺术,变成票房、资本游戏。

一切,似乎正如狄更斯《双城记》——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而对那些见证过历史影迷来说,他们的心声,或许可以用前阵子朋友圈刷到的一个标题总结——

好想回到那个中国电影不傻逼的年代。

最后,想看的,爱奇艺就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香港电影,作为华语电影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是华人文化的一大标记。在战后五十年代开始随着逃港热潮与香港的迅速发展,香港...
    不文生阅读 7,548评论 19 34
  •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影坛,有着太多令人难忘的影片,也有着太多人们熟悉的亲切面孔。她们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经典电影,很...
    HuaJing阅读 4,606评论 1 1
  • 工作中发生的一次小插曲让我意识到关键业务切不可押宝依赖的服务或系统的默认行为,否则一旦升级后的系统或服务默认行为有...
    春秋杰瑞阅读 4,166评论 0 0
  • 腊八节 起床:06:20 就寝:11:00 天气:不好 心情:还不错 纪念日:生日倒计时7天 任务清单 昨日完成的...
    4da9b7687fa0阅读 845评论 0 0
  • 又一次写日记,或许受到某人的影响,也想记录矛盾和纠结吧。本以为我会是一个山一般的人,可以承受一切,可在事实上,却只...
    phydre阅读 1,05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