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原本六十名的学生,可是在玩了手机以后,直接退到了一百五十名,这如果放在一个不太了解他们学校情况的人看来,应该感觉能上能下也许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吧。
可是在他们学校,六十名和一百五十名是两个世界,因为这个孩子在初中三年级,可以说他是在关键节点,用手机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所以作为他的老师,在剩下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肯定要想方设法来做些什么的,为了这个孩子,也为了自己的教育良心。
可是,我还是感觉,也许我们应该关注孩子怎么想的,他才是问题的核心,我们没有办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如果孩子一直在痴迷手机的话。
老师再怎么呕心沥血,都不可能起死回生的,当学生自己开始放弃的时候,能够叫醒他的只有他自己,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区别对待的。
假如孩子只是没有自制力,那么多要求,经常沟通,让学生来影响学生总是好的,实在不行就和孩子的家长再做做交流。
孩子的家长比我们更有价值,在这样的时候,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在家庭教育中,或者说是家校联合中,许多疑难杂症都可以迎刃而解。
我们可以先不除根,把病情控制一下,因为确实没有比中招考试更重要的了,在想要根除需要大量时间和长期努力的时候。
适当当地标准,也可说是后退一步,降低降低标准,也许能够海阔天空呢,我的意思是我们可以不说手机,只谈中招。
因为在初三下半学期,那样一个十分特殊的时候,没有几个孩子可以置身事外,不受影响的,这里指的是中招所带来的关于自己未来的选择。
让这样的选择更多的压在学生身上,特别是这个学生身上,是他感觉到如果不能够拼一次的话,那么这辈子有可能就不会再有这样机会了。
这当然很考验老师的表达水平了,一个成功的心理疏导者,肯定是在语言表达上非常厉害的超越者,不过如果胜利了。
这将是一个教育者一生的财富,我们的教育技巧和教育能力,需要这样的机会来不断锤炼,否则只能在低层次上故步自封。
像一本教育经典上所说的,每一个极端的教育对象,对教育者来说,都是一个自我超越的机会,如果能够把这些机会连接起来,那么这个教育者,应该可以有很美好的未来了。
因为教育工作就是在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像案例中这个老师,他的求索肯定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所向往的。
最好的方法也许就是见招拆招吧,先和孩子的家长深入的谈,再和孩子做不间断的共同努力,让其他学生在帮助这个孩子的时候,也看到自己的方向。
把这个孩子作为一个撬动班级进步的支点,因为我们为一颗大树,而放弃了整个树林,除非这棵大树,可以为这个树林带来新的成长契机。
这也许就需要老师站在更高层次来看到教育了,绝对不可以把自己固定在这一个,要灵活的驾驭各种教育资源,让奇迹在努力中慢慢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