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国学:庖丁解牛,为之四顾、踌躇满志为哪般?

你好,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

读《庄子.养生主》,没明白两个点:

1、庖丁解完牛之后,为何要提着刀,“为之四顾”。他在看什么?

2、庖丁为何会“踌躇满志”, 很多人将此理解为“得意”,合理吗?


读过庖丁解牛的人,应该都会被他解牛的高超技术所折服!

不过,庖丁对此却有着明确的认知:

【臣之所好者也,进乎矣。】

我重视的是“道”,解牛的“技术”,不过是我修道借助的工具而已

这真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古往今来,真正能理解庖丁,并与之同频的,能有几人?

我们既没有领悟“道”,又怎么可能看到他的“道”呢!

庖丁的内心,应该很孤寂吧。


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的境界;

可,连见多识广的文惠君,尚且只能看到“术”的层面,又能有谁懂他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该如何自处与自洽呢?

我觉得,带着这个思路,可能就比较容易理解庖丁的行为了。

庖丁以堪称优美的姿势,极其利落地分解完一头又一头牛!

可是,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如果他仅仅只是站在一个屠夫的视角看待自己的行为;

可以预见,他终究逃不过被单调、枯燥的工作与生活所吞噬、麻木不仁的结局!

正如我们每个人的现状。

不论你处于怎样的岗位,做着怎样的工作,时间一长,剩下的都大都只是条件反射似的、日复一日的重复;

怎样才能做到像庖丁一样,解牛无数,还能保持那样饱满的状态?

解第1000头牛,依然保持着第1次解牛的好奇心和热情?

这样一番思考之后,就比较能够理解他这几个动作了。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与其说他提着刀,不如说他是与自己的“伙伴”站在一起;

要知道,那把刀,已经陪伴他19年!解了数千头牛;

从这一点来说,他并不孤独,至少他的刀懂他

他眯缝着眼睛,一面复盘刚刚的动作、一面欣赏自己的成果,成就感从内心油然而生。

可见,这不仅是他的进技秘诀,也是他能够自慊的原因

有人认为,庖丁是在观察周围人的反应,想得到认同与喝彩;

个人以为,作为一名作道之人,应早已将他人毁誉看淡,不然哪称得上什么得道高人呢?

踌躇满志:

不少人认为这个词是形容庖丁心满意足、从容得意的神情。

可是,他为何要为此感到得意呢?

就因为自己解牛的技术高超吗?

难道他的志向就是当一名高明的屠夫吗?那又何必强调自己的“道”呢!

显然这种理解是不合适的。

这里的“志”,不应理解为“志向”,个人认为理解为“神志”更合理。

一位有志于道者,他解牛,并不是为了炫技,也不是贪图名利的满足;

而是为了能够游刃有余地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最终得到精神层面的超脱。


踌躇满志,与其说得意,不如说他是在享受这个证道的过程;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

别人只看到他解牛的表面功夫,就他自己来说,感官只是在神志的主导下做出反应;

他的神志,在人刀合一中领悟自然之理!

为何我们,常常赶个进度、加个班,都累得半死?

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纯粹用体力、用身体在做这些事;

我们根本就是在应付、敷衍,不过是为了工资才勉强做着那些工作;

莫说享受,我们简直全身心都在反抗我们的工作!

这样又怎么可能得到进步,感到满足呢?和养生更是扯不上半毛钱干系。


三自观点:

这,就是普通人和得道之人的区别。

我们做事,妥妥的消耗、浪费生命;

庖丁解牛,却是在充电!悟道证道。

整个过程中,他身心合一,按今天的说法,完全专注、沉浸式的工作状态,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心流”境界吗!

所以,他这些令人费解的动作,其实是在品味、享受并从中得到积极的能量反馈;

庖丁,这位封建社会中的底层牛马,在无法选择职业的情况下,赋予自己那卑贱的职业以新的意义,还在这过程中升华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简直就是我辈之楷模!

难道不值得我们效仿吗!


更多精彩见个人主页。

心智提升,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贯穿一生。

我们的成长目标是:自足、自洽、自在。

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