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写了会暴露自己的工作,但还是忍不住要吐槽记录一下。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奇葩的人,比如我写过的恼人姑娘,比如上学时那些不合群的人,爱炫耀爱显摆,爱打小报告的女同学……不管我们有多不喜欢,最后都以分开作为结局。
多年不见,就会有些好奇,那些令人不适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新的环境他们还是如此吗?周围有合拍的人吗?如果还像以前那样,他们从不会觉得孤独吗?
今天因为工作的缘故,带了一群孩子参加活动,因为到访别的单位,提醒孩子们要轻声慢行,不要打扰到别人工作,大部分孩子都能安静行事。可偏偏有个孩子,一直尖叫,可能是在队伍中推搡到了,可能是在和其他孩子玩闹,他总要不合时宜的发出很夸张的声音,单独提醒他也丝毫没有效果。
终于到了午饭时分,在到访单位食堂用餐,孩子们自取实物,饭菜不够可以再添,水果和酸奶是限量的,一人一份。也许是孩子天性,这孩子一口气干了三碗饭,用餐间一直说这里的饭好吃,用餐后,大家可以喝酸奶,他可能因为吃得太撑了,酸奶喝得有些慢。我们都在等他一起回去,还未喝完,他迅速跑出去趁工作人员不注意,又拿了一盒,回到位置后,就有其他孩子来告状,“×××,拿了两盒了!”
见状,我既觉得尴尬又着急,赶紧小声跟他说“你要讲规矩的,刚才不是提醒一人一盒了吗?你赶紧把多拿的一盒送回去。”
这孩子洋洋得意地大喊:“我就不,我就不放回去,我就是这么不要脸,你能拿我怎么着?”
我顿时觉得脑子要充血了,还是稳住情绪跟他沟通,最后在沟通下,他把酸奶送了回去。他更觉得像这个恶作剧并且这恶作剧很好玩。
估计你要说了,孩子小比较贪吃,可以理解。
事实上这孩子12岁,是个无比正常的孩子,而且家庭条件很好,听说父母都是高知分子。
这一天活动中,他跟N个同学有矛盾,带队的两位负责人一大半的时间都在帮助他解决问题,也听说这个孩子智商很高,博览群书,文学素养很高,特别喜欢读历史。我曾经在二年级的时候见过这个孩子,当时他能熟练背诵《出师表》,并且每句话都能翻译成白话文。
我很疑惑,读书不就是能让自己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吗?这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难道他所读得书,都选择性地获取了自己想要的那部分内容,而关于谦虚、美德、真诚之类的部分自动忽略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