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断舍『捐』——美国捐衣记

张小娴在《永不永不说再见》这本书里面讲到,“每一件衣服,都是当时的自我,组成了过去,也改变着将来”。

一、衣服往事

周末在打包衣服的时候,看着自己那些不合身,审美不合时宜的旧衣服,我突然就想到了张小娴这句话。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对买衣服这个事情,记得非常清楚。

其实小时候,还不算买衣服,算是接受别人的旧衣服。在我小学的时候,爸爸和城里的一个阿姨在一起了,那个阿姨有一个在长沙的姨侄女,家里条件非常好。那个姐姐比我正好大一岁,小时候我们俩的个子差不了太多,所以我经常能收到来自她的旧衣服。说是旧衣服,其实也不算太旧,而且质量都挺好的。

后来长大一些,我的个子逐渐高了起来,就没有再怎么穿过那个姐姐的旧衣服。这个时候奶奶开始学佛,和城里的一些老奶奶变成了佛友,那些友善的老奶奶,也经常把亲戚那边合适的旧衣服搜罗过来给我穿。

等到再大一点,可能是有了自尊心,便不太想穿人家的旧衣服了。记忆中,大概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候奶奶带着我,我们一起走在步行街背后的小巷子里。为什么是小巷子里呢?因为步行街的衣服往往是有牌子的,都价格比较贵,而后面那些小巷子里面的衣服,质量会差一些,款式呢有一点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胜在价格便宜。而且好讲价。

当时正在发育的年纪,比较保守的奶奶也倾向于给我买中性一些、保守一些的衣服,就怕我穿的花里胡哨的无心读书。

因此我的柜子里面一直都是旧衣服,或者质量不好、剪裁不合身的那些。很多时候直接就是男装,宽松的男装牛仔裤,宽松的男士上衣。我记得很清楚,高中的时候有一条内里加绒的厚牛仔裤,由于裤裆较短,穿着特别不舒服,每次坐下来都感觉勒得慌,可即使这样,也坚持穿完了高中三年。

我还记得高中的时候,有一位初中好友曾经送我一件森马的白色T恤作为生日礼物,当我拿到那件绵软的T恤衫,内心非常的感动和幸福。那个衣服我后来一直穿,直到衣服变形变色,再也无法穿出门为止。

上大学的时候。消费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只不过,陪我逛市场的,从我奶奶变成了一个大学好友。我们两个家里条件同样困难,当时我们都拿着班里的助学金。我们俩挑衣服、买衣服的方式和审美,都和我奶奶当时传授的差不多。现在想想,大学时期没有恋爱,可能也和自己过于土味的打扮有关系吧。

大学以后有了奖学金,发现自己的经济状况突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刻意追求奢侈的话,正常的消费,完全无需顾忌,可以大胆买质量好、合身的东西。然而从小到大的经历已经塑造了我的消费观,也影响了我的审美。导致我在经济自由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是用以前的思维在消费——贪便宜,为了便宜可以牺牲品质以及舒适度。

这也就导致我的柜子里面,衣服看起来很多,但是品相都不怎么样。买的那些衣服很多不合身,质量差,而且审美实在是可怜。

陈先生不止一次抱怨过我的审美,甚至亲自下场为我挑衣服。他挑的衣服往往比我自己挑的更适合,但我却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直到最近一段时间,在网上通过一些视频博主的视频进行审美学习,还有阅读一些关于断舍离的书籍之后,我的审美观和消费观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

我不再会被快销店成堆的“时尚”单品吸引。那些衣服的背后是穿洗几次就会变形、变旧的材质,以及下一个季度就过时的设计。衣服不在多,而在精,够穿就好。我对款式经典、品质好的单品更上心了。简单并不意味着单调,这是我以前一直存在的误区。此外我也从杂食性的品位转化成比较统一的审美,学会了克制自己买各种不同品类的衣服杂乱搭配的欲望。要坚持挑选适合自己的风格,以这个风格为主导。

因此这一次换季的时候,我挑选出来了很多以前购买的衣服。因为我审美上的转变不再想穿,但是它们也还没有达到要扔的地步,所以我把它收拾出来,决定要捐到本地的二手商店。

回过头来看,我发现一个人成长的经历对他的消费观、价值观会有很大的影响,而这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审美。我记得在网上有一段时间,有个话题一度非常火热,那就是贫穷对你带来了什么影响。我想这便是其中的一个不好影响吧。


二、捐赠

我将收拾出来的两个纸箱子加两大袋衣服,此外还有一些杂物,一起打包放入车厢,开车前往社区的二手店。我家附近有两家这样的二手店,其实他们是同一家连锁机构下面的不同店面,位于康涅狄格河的两边,一个在新汉布什尔州,一个在佛蒙特州。

因为疫情原因,其中一个暂时不接受捐赠,另外一个照旧运营。我想可能是他们会将收到的捐赠物品统一进行消毒处理。

我开车到这个店面的时候,他们才刚开始营业不久,这天正好是周日。在店面的后院有一个专门用开车过去捐赠的通道,开车排队即可。我到的时候前面有两个车已经在排队了,另一个车正在从车上搬运东西下来。

稍微数了一下,前前后后大概有10来个箱子,都是平时买东西快递会用的那种大纸箱子。店里面的工作人员在认真的核对东西,他们收捐赠物品有严格的条例。他们只收那些适合在这个店铺售卖的东西,比如说衣服、鞋子、书籍、玩具,还有小件的家居用品。

我前面的另一辆车就遭遇了被退捐的经历,有好几个箱子搬下来被店员检查之后,又原样搬了回去。轮到我之后事情非常的简单,我把东西一个一个搬下来跟他们解释,这一包是衣服,那一包是哺乳期用的一些全新的物件。还有两个旧的包包,里面塞满了衣服。

速度很快,我大概只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把所有东西都跟他们交接完毕,然后驱车离开。

等到我离开的时候,却发现后面已经排起了长长的车龙,少说也有10来辆车。这真是让我意外,没有想到能碰到这么壮观的队伍。如果每个车子里面都只有我这么多东西的话,加起来也能凑够一大块货架了。


三、社区物品再循环

Listen

这家店属于一个基于本地的慈善机构,名为LISTEN,他们专注于服务新罕布什尔州和佛蒙特州的某些区县,正好就在河流的两岸。

其实除了今天捐东西,平时我也有去店里面去买过东西,比如说小孩子冬天的棉袄、棉裤我就在店里买过,原价要几十美元的东西,在店里面可以用一折的价格拿到,比如说三美元的棉衣。虽然说看着有些瑕疵,但是并不影响小孩子的使用。穿了几次之后样子仍未改变,这一次我又把他们送回来了,相信经过他们的处理又可以进入下一轮流通。

小孩子长起来是非常快的,如果一件全新的衣服买回来只穿一个冬天就扔掉,那实在是浪费。我觉得像这样的循环利用可以很好地发挥东西的价值。其实店里面的东西大部分都是以这个原则而存在。社区里面存在内部循环,有的东西是一家短期使用完不需要了,再轮到了下一家来用。也有的东西是在社区不同的阶层之间流动,条件好一些的人家,衣服和物品更新换代更快一点。而条件稍微差一点的人家,可以直接来买二手的物品回家,虽然美观上有些不足,但使用起来并没有什么差别。

这样的社区循环机制,不仅最大化利用物品本身,也能为买二手商品的家庭缓解一些经济压力。此外,由于都是无条件捐赠的,卖东西的收入除了用于基本运营之外,都会反馈给社区。这些钱主要用于帮扶社区的困难群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除了这些二手商品,这个连锁的二手店还提供免费的餐饮,给需要的人自取。而在店铺运营之外,还有一些房屋补助计划,资助困难邻里修缮服务,取暖,吃穿。仅在去年一年,就提供了超七万磅食物,三万多顿餐食。除了以上几个优点之外,还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在我看来,这样的机构非常优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终于把那放在屋子里一周之久的袋衣服给捐出去了,我以为没有多少结果系统信息显示整整21斤。我每天换衣服的时候总觉得自...
    向行阅读 2,586评论 1 5
  • 每个人都有同样烦恼,好不容易狠下心决定断舍离,整理出一大袋的旧衣服却不知道如何处理。 处理旧衣服无非四个方法 卖、...
    島民爪阅读 3,567评论 0 0
  • 1 女孩子的衣柜里总是少一件衣服。 换季啦,逢年过节啦,大家免不了要为自己添置新衣。时间久了,衣柜里便被塞得满满当...
    枫小凌阅读 4,143评论 0 10
  • 表情是什么,我认为表情就是表现出来的情绪。表情可以传达很多信息。高兴了当然就笑了,难过就哭了。两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
    Persistenc_6aea阅读 127,255评论 2 7
  • 16宿命:用概率思维提高你的胜算 以前的我是风险厌恶者,不喜欢去冒险,但是人生放弃了冒险,也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 ...
    yichen大刀阅读 11,292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