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年初二,陪侄子玩了一整天。
虽然他很懂事,很听我的话,但一整天玩下来,还是累得我快散架了。好几次我都想一个人呆着。
晚上,当他老妈把他接回去的时候,我重重的松了一口气。
我不是不喜欢和人接触太多,而是需要独处的时间。
每个周末,我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去那家熟悉的书店、点一杯咖啡、戴上耳机、摊开一本书,然后,把时间忘记。
或者,找一个清静的地方,散步,摄影、静静的看一本书。
如果哪个周末没有这样做,我会觉得周末过得不完整、缺少了什么;如果长期没有一个人这样呆着,我会变得浮躁而且极不耐烦。
正如很多人喜欢聚会、K歌一样,“独处”是我的舒适区,是我恢复能量的方式。
有朋友觉得:内向的人都喜欢一个人呆着,因为他们不喜欢跟人接触;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片面的看法。
首先,按照心理学的说法,“内向”和“外向”,只是大脑的结构不同,后者倾向于从社交活动中得到调节,前者则更倾向于从内心深处获得能量。
其次,喜欢社交,跟外向还是内向的性格没什么关系。乔布斯就是一位内向者,但谁也不能否定乔布斯语言的吸引力,尤其是他的“现实扭曲立场”,甚至能把许多人都绕进去。
最后,对大多人来说,只要和自己投缘的人在一起,三天三夜都聊不完;而那些比较自我的人,不管他们是内向还是外向,只要话不投机,多讲一句话都嫌浪费时间。
“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慎独”,这些都是在说“独处”的重要性。因为我们做的事情,常常是做完了就很少再花时间去反思,于是就很难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有哪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们只能通过别人的忠告和建议来改进。
但是,“忠言逆耳”,又有多少人会把别人的忠告当回事呢?这时候,“日三省吾身”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曾子说,他每天反省的三个问题分别是: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这些问题需要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思考。
我固然不像曾子那样反省,但我也会定期问自己三个问题:上周我做了哪些事情?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还不够?下一周我该怎么去改进?
如果缺少了这样的反思,我会变得很浮躁。一方面是没有有效的休息(我是内向者,必须要在独处的时候恢复能量);另一方面,则是缺少对做过的事情的总结,从而让一些错误一再重演。
和他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是在对话和交流;独处的时候,就是在直面自己的内心。
和别人相处容易,和自己相处难。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抽出时间和自己相处。
或许你不记得古希腊那句“认识你自己”,但有一句话你肯定听过,那就是“从内心出发”。
如何才能做到“从内心出发”?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独处、和自己对话,来倾听内心的声音。
当然,我不敢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有多好。因为“独处”也是需要练习的。
今天是大年初三,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用一个充满寓意的小故事,教你如何跟自己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