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跟我说明天要回来一趟。我说你不知道哈尔滨最近有疫情么?这个时候回来干嘛?她说我爸最近不太好,我回来看一眼。
她说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甚至跟我说如果哈尔滨的政策是下飞机就隔离的话她就直接一张机票回去了。可她爸爸是重度肾衰,因为长期透析,最近血管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太好的状态,一旦没办法透析,那么人也就是在等日子了。
老公说,她心也够大的了,她爸都这样了,她怎么才回来?我说,这都是年轻时候造的孽,你不知道她小的时候过的有多惨。
她是我的小学同学,我们认识那会也不过8 9岁的年纪,那个时候她爸妈就已经离婚了,她被判给了爸爸(她父母后后来又复婚了)。但其实她爸妈都觉得她是个拖累,因为她爸妈都各自找了另一半,谁都不想要她。有一年冬天,我们下午临时休息,小朋友们都各自回家,可她用钥匙怎么也打不开自己家的门,她敲门,没人应,哈尔滨的冬天,一个不到10岁的小姑娘背着书包站在自己家的门口,拿着钥匙。等了2个小时,她爸才悠悠的开了门,门里还有一个阿姨。
很多年后她跟我说起这个事儿还是眼泪汪汪,我说你恨他们么?她说不恨,真的不恨,因为我知道那是我父母,我只是不爱他们。她也不止一次跟我聊起父母的赡养问题,她说,我愿意提供足够的金钱给他们,只要他们不要跟我联系。
她一直不要结婚,即便她身边一直不乏不错的男生,她也因为意外怀过宝宝,我劝她找个踏实的人结婚生活不是挺好的么,她几乎想都没想就自己跑去做掉了。她是我身边第一个让我觉得“原生家庭”有多可悲,以及,生活在一个可悲的“原生家庭”的孩子有多难自愈。她一个人奔波于不同的城市生活和工作,她从念大学开始,目标就是尽可能的离家庭远一点,用她的话是“希望死的时候能离我爸妈远远的”。
之前她爸爸生病住院需要做一个手术,她请假从外地回来,跑医院,打点医生关系,跑社保,跑报销,样样事情都有条不紊,感觉躺在病床上的是她老板,不是亲人。
而这次,听她在电话里的意思,她爸爸可能状况特别不好了,她回来可能就是见最后一面了,她没有太多的伤感,和我说今天刚出差回来,交代工作,算好假期,查了查防疫政策,似乎回来只是另一次出差而已。
我不觉得她过分,甚至觉得她做的很好了,她并没有甩开父母,也在经济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感情的事儿是这样的,血缘归血缘,恩情归恩情。
未尝他人苦,莫劝他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