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松绑减负,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倾听基层干部心声,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用在抓工作落实上来。”为基层松绑减负,不仅是改进作风的需要,更是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的长远之策。为基层减负,绝非“减责任”“减担当”,而是要让广大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充沛的精力真抓实干、担当尽责,全心全意为民办事、为民造福。

一、基层负担过重的表现

文山会海,疲于奔命基层领导干部在会议室之间来回奔波,却难以从冗长且低效的会议中汲取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报表和材料的准备更是让人应接不暇,基层干部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整理、撰写,真正能够深入群众、倾听民声、解决实际问题的宝贵时间却被无情压缩。长此以往,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群众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干群关系也受到了影响。

督查检查考核成基层重负。各类督查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且存在多头重复、标准不一的问题。上级部门为了体现对工作的重视,纷纷开展督查检查考核,基层干部为了迎接检查,不得不加班加点准备材料,整理台账。这种过度的考核不仅没有达到促进工作的目的,反而让基层干部产生了抵触情绪。一些基层干部为了应付检查,不得不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导致工作脱离实际,无法真正解决群众的问题。

权责不对等,问责泛化基层往往承担着繁重的任务,犹如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但却缺乏相应的资源和决策权。在面对复杂的问题和困难时,基层干部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因为许多决策需要层层请示汇报,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一些急事难事得不到及时解决。而一旦出现问题,基层又容易成为问责的“第一责任人”,这种权责不对等和问责泛化的现象,让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如履薄冰,不敢担当、不愿创新,生怕一不小心就触碰了问责的红线。长此以往,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被严重抑制,“躺平”“避责”等不良风气在基层悄然滋生,最终影响了政策的落实效果和群众的获得感。

二、松绑减负的关键举措

精简考核,破除形式主义藩篱要坚决减少重复性、过度留痕的考核,推动“多考合一”,打破以往考核名目繁多、各自为政的局面,让干部从繁琐的“材料堆”里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注重实际成效而非表面文章,以群众的满意度、工作的实际推进情况等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鼓励基层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法,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工作局面。

优化权责配置,增强基层自主性积极推动“放管服”改革向基层延伸,赋予基层更多决策权和资源调配权,让基层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避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境。基层干部身处一线,最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赋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此外,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对因探索创新出现的失误给予宽容,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让干部敢于担当、勇于尝试,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提振干事热情完善基层干部待遇保障,建立合理的薪酬增长机制,让基层干部的付出与回报成正比。拓宽晋升渠道,打破基层干部晋升的“天花板”,让实干者得实惠、有为者有位,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动力和职业荣誉感。此外,要减少不必要的加班、值班,保障基层干部的休息权,避免“5+2”“白加黑”的超负荷运转,让基层干部能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基层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基层干部的活力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的效能。只有真正为基层减负,才能让他们从繁琐的事务中抽身,把更多精力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上。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让基层干部放下包袱、放开手脚,大胆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基层干部身处改革发展的第一线,他们最了解基层的情况和需求,也最有发言权。要充分信任基层干部,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才能,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