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萧
1
胡玮炜套现15亿,毒鸡汤铺天盖地。仿佛你赚不到15亿,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当下的年轻人,每天笼罩在信息爆炸的焦虑中,就快要被自己的压抑吞噬。
同龄人15亿的脚步我们也许此生都无法赶上,但是,只要能感知自己的心跳和体温,不放弃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你依然可以是自己内心那个正能量满满的快乐宝宝。
武志红老师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中,运用大量实例,去阐释众生相中最常见的情绪:拖延、焦虑、痛苦、悲伤、愤怒、内疚、恐惧、苛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怎样才能去正面积极地接受、面对和处理这些情绪?这是痛苦的过程、是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对自己不抛弃、不放弃的过程。
2
读完全书,有醍醐灌顶之感,是因为书中观点颠覆了自己以往的诸多认知。
你有坏习惯、你懒、你拖延,不是因为你恶习难改,而是你生活的压力和疲惫状态需要你用娱乐和拖延来解压。
一旦有了这样的情绪,就不能单纯地压抑,而是学会与内心那个拖延的情绪对话:我知道你现在想出来,我知道你难受,我一定会放你出来玩耍,但是我们要先把任务完成,哪怕我先做15分钟的功课(工作),完成一部分,我放你出来,等下你出来舒服了,你再回去。我们好好相处,好吗?
尝试接纳自己的拖延和焦虑,给它释放的时间和机会,不去硬压,每次一点点地减少拖延的时间,但每次依然给它喘息的时间,慢慢去克服。
如果有一天,发现不再去拖延很久了,说明你已经达到了平衡。其实不需要去强制自控、强制压制自己的坏习惯,因为你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求,每一个负面的、损害性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所以,要取得平衡,就要去接纳和了解这些习惯。
那些自控力极强的人都不会刻意去压抑情绪,因为压抑的最终结果是爆发和回到原点,真正能持续自控的人,都是能够妥善平衡情绪的人。
平衡自己的深层需求,接纳自己的内心世界,一点点改变,不用达到完美和极致,只需要平衡好需求,也平衡好时间就好。
那些成功励志的鸡汤通常会告诉你去做命运的主人,积极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父母早逝、家庭暴力、贫穷落后...这些先天不足的条件,已经注定了你天生就比别人惨。
可是你不接受,你就是觉得通过努力,你就能和家庭幸福、颜值智商双高的富二代活在同一个阶层,获得同样的幸福,那你不痛苦,谁痛苦?
也许,你这辈子,都无法与上流社会的精英同桌吃饭,也许,你这辈子都买不起1000万的地下室学区房。但是,你认识到自己先天不足,你接受了天生就是别人惨,你就能放平心态,降低期待值。
你会看着现在的自己和现在拥有的一切,以此为起点,一点点去努力、一点点去改变。你赚不到15亿,但是你可以努力搬砖加薪,或者下班开个滴滴做个网店,赚点外快,补贴房贷,这些是看得见的、是可以期待的。
你的孩子上不了贵族学校,但是可以到中等偏上的学校去学习。你自己多读教育书籍,提升自己的同时也做好孩子的教育。也许,你的孩子就能与精英同桌吃饭了,你的孩子,就不必像你一样,回想自己的先天时再痛苦一次去接受自己的惨了。
接受自己的惨,是一个痛苦的经历,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这是一个充满悲伤的过程。
整个过程甚至都不需要倾诉,光是回响过往被遗弃和缺爱的日子,都足够内心跌宕起伏,自己都能同情自己无数次。每个为生活挣扎的个体,尤其是童年有不幸经历的灵魂,回忆往昔,都会有心被掏空的感觉,就算只有自己,都能够失声痛哭。
但是哭过之后,便是轻松。痛定思痛,起点低不要紧,像蜗牛一样,一步一步往上爬,也能比自己原来站得更高。看到自己的成长,再去回想时,依然心疼自己,但那种心疼中,便也会多了些许骄傲和自信,这便是成长。
3
书中也从付出与内疚感关系的角度,让人恍然大悟:不接受付出的人,才是情感上的霸权主义,而被动接受者才是无奈的情感受害者。
因为被迫接受付出意味着被迫接受内疚感,这就是为什么会有“爱到我想逃”这样的感觉了。
一味付出不懂得接受的人,其实是害怕对别人产生内疚感。这种人的心理其实才是最为自私和自恋的,也最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故而只付出不接受看起来完美的人,朋友很少,因为这样的人会给别人带来压力。
而你想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比如追男(女)神,就要欠对方点东西,让对方记着曾经帮助过你。人都是自恋的,对于自己的付出总是更加在乎。
所以,下次,用对方法,不要总是一味付出,你想建立亲密关系,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记得,多给别人为你付出的机会。
就像我们总嫌父母只会催婚逼娃,那是因为在其他地方父母觉得自己帮不上你,与你没有共同语言,他们甚至不能理解你的工作。所以,找一些他们懂的,比如厨艺、比如女红、比如传统的手工艺,也让父母感受他们在你面前的用武之地,他们会觉得跟你距离更近。
就像你们都说绿茶婊心机虚伪,其实也不过是懂得让男人帮他们做事。拧瓶盖换灯泡修电脑谁不会似的,但是人家就是敢于示弱,一方面是让男人有自尊感觉得自己强大,一方面也是让男人在付出中建立彼此的联系。
其实,很多套路,都受心理学的内在因素影响。我们在鄙夷绿茶的时候,精华的部分,该借鉴还是要借鉴的。
4
无论是什么样的研究和学科,始终都离不开生活和人本身。
就像武志红老师坦言自己不愿意专职做心理医生,是因为受限于保密规范,无法将病人案例作为实例分享出来,帮助读者理解心理现象,而作为记者便有这方面的优势。
武志红老师也非常理解国内的心理咨询环境。在书中表达了深刻的同理心。
而书中的内容,因为分享了大量的实例,读者多多少少都能从实例中的主人翁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再去对比、去改变,其实也是一个心理治疗的过程。
武志红老师说出来自己的心里话,也是希望读者能从书中看到不完美的自己,通过成长和改变,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我常常会产生无能为力感,因为收到的求助信件太多,我自己不可能一一回复,甚至都未必能帮读者找到合适他们的心理医生,因为全国的心理咨询业远不够发达。而且,一些读者也没有钱去看心理医生。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也和很多心理专家探讨过,怎样才能版主广大读者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些什么样的概念和建议可以让更多人实施自助。
最终,我找到了三句话:
一、接受心理问题,戴着你的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
二、打开心扉、寻找你身边的“业余心理医生”;
三、理解他人,自己去做一名好的“业务心理医生”。
痛苦只是心理问题的信号,直面问题才能减少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