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都快结束了,神州飞船已经第十一次登入太空,中国已经在建自己的第二艘航空母舰,电子商务已经蓬勃迅猛地发展了好多年……
但是人们对心理咨询行业却还存在很多原初的最基本的误解。
人们对做心理咨询最常见的否定是:我又没病,干嘛去看心理医生?你才有病!
是的,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虚弱的和没有力量的。
(PS:首先,我们必须要区分一下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不同:
心理医生更确切的称谓是精神科医师,有处方权,主要接诊有精神病性症状的人,以及需要服药的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
而心理咨询师主要接待有心理困惑或者内心冲突的正常人群,没有处方权。《新精神卫生法》也规定心理咨询师不能做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所以在初始评估之后超出心理咨询范畴的来访者是需要被转介的。另外,在服药期间的病人同时做辅助的心理咨询是可以的。)
(此处,我们只讨论心理咨询。)
不记得是哪位有名的咨询师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如果你自己主动去寻求心理咨询,那绝对是一件非常有品味的事;而如果你去劝别人接受心理咨询,那基本就是在骂人了。
可见,我们对心理咨询的偏见有多么严重!
另外,这里面也隐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即有意义的或者有效果的咨询一定是需要来访者本人有强烈的动机以及求助欲望的。完全没有动力的心理咨询本身很难有效果,咨询师也是拒绝接待的。(比如被父母强逼去做咨询的青少年,一般到后来几乎都是徒劳的,当然为这样的青少年的父母做咨询很可能是有效的。)
现在我们来说一说主动地积极地甚至是享受地去接受心理咨询这样一种行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嗯,那大概跟你约健身教练要来一次私教课程,约美容师做一次美容护理,约发型师给你做一次美发造型,约摄影师为你完成一组形象拍摄……的感觉差不多。
对,可以说你是享受了一次服务。在那特定的五十分钟里(一般一次咨询是五十分钟),你是唯一重要的,是被全程关注的。
但是心理咨询服务因为有相应的咨询伦理、咨询设置、以及咨访边界,它的服务性质会有其特殊性。
而且和享受其他服务不同的是,在这个你专属的五十分钟里,你的体验并不完全是轻松的、愉快的,相反,很有可能是艰难的、痛苦的、深度悲伤的、痛哭流涕的。
虽然不同的来访者会与我们一起商定不同的咨询目标,但如果足够长程的咨询,其最终级的目标都是自我心理建设和自我成长。
而成长和蜕变就一定是伴随痛苦的。
所以做心理咨询不完全是舒适的过程。
不是的。
那是有准备的心灵为自己做的一次最勇敢的冒险。
定期(一般一周一次)去见你的咨询师,是你的生命里一件缓慢而从容的事。是高雅的,尊贵的,是我们为了照顾自己的心灵,尊重自己的生命,而做出的很重要且值得去付出的一种努力。
当然,我们有保护隐私的需求,我们无需对人人都宣称我们今天四点要去见我的咨询师。这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甚至带给我们某种隐秘的快乐。但是那绝不是羞涩的、丢人的、或者难以启齿的。
设想一下,当你走进咨询室,入座在那张你熟悉的沙发上,看着对面那位一周不见,此刻正笃定而温暖地关注着你的咨询师,你一周的疲惫、焦灼、委屈、匆忙、迷失、与困惑,突然就得到了储存、安置、与转化。平日里,你的内心充斥着孩子、工作、应酬、领导、家人、朋友,甚至宠物,而此刻,你可以只有你自己。
你是重要的。
你是被尊重的、被理解的、被支持的、被容纳的。
甚至从小到大,你发现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像你的咨询师一样懂你,你从来没有体会到自己是如此重要,和被照顾到。
那是一种奇特的感觉。
你可能会爱上这种感觉,或者对这种感觉上瘾。
不用害怕。咨询师会跟你一起去探讨去面质你的感觉。
那或许是婴幼儿时期妈妈带给你的感觉,或者是在妈妈子宫里的感觉……
这一点点片段是不是已经与你所理解的心理咨询大相径庭?
心理咨询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失恋了怎么办,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到底要不要离婚,要怎样对付那难搞的领导……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与你一起去探索你生命的旅程,跟你一起去寻找更多的资源,让你对生命有新的领悟,看到生命更多的选择与更多的可能性。
一般来说,来访者的需求不同,咨询的时长也不同。少者数次,数十次,多者持续好几年。
一个生命累积了几十年的创伤,一般需要咨询师较长时间的陪伴,才能获得比较持久的根本性的蜕变与转化。而不是咨询师给你简单植入一个信念,让你获得某种“移情性”解决,或者“催眠性”解决。
当然,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自我成长的道路各不同,绝非人人都需要心理咨询。
生命是多样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看到,每一种选择都值得被尊重。
而每一种方式都是你爱自己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