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艾灸养生牢记:凉上、暖下、温中央 三大法则
凉上:防止上火及心脑血管疾病
凉上就是凉脑,是指让头部尽量适应自然温度的变化,不要稍微降温就马上戴帽子、包围巾。
1、火热最易上攻头部
头为诸阳之会,人体六条阳经全都上升至头部,胸上至头的阳气最为充足,也较为耐寒。统辖火的心在上,故火热之邪也易循经上攻于头部,出现头昏头胀、眩晕等多种病症。
另外,此时正值燥秋,人体本就极易上火,心情易急躁,易使血黏度增高,加上气候寒暖反复,心血管疾病患者防不胜防,所以秋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季节,如脑血栓,冠心病等的发病率占全年发病总人数的69.5%。如果此时头部过度保暖是大忌。
体力劳动与习武之人,多数时间头凉脚热,所以身体强健;脑力劳动者用脑多,头脑常保持高热状态,所以身体比较羸弱。
2、如何凉脑
*冷水洗面
用冷水洗脸,往往能清醒头脑,提高思维能力,长年坚持能预防感冒。有高血压等血管疾病的人,可将脸和双手浸泡入冷水之中,迫使鼻、脸部位甚至整个上半身血管收缩,提高抗御风寒的能力。
*艾灸下肢穴位,引火下行
上身部位的穴位少灸,灸完后可以从下腹部或者后腰邸部的八髎、足三里、涌泉从上到下的艾灸,打通中间的障碍以引火下行。
*睡不蒙面
临睡前还在用脑思考,会使大脑持续兴奋产生热量,头凉不下来,当然睡不着觉。有些人因怕光亮怕吵闹,上床后就用被子蒙上头,结果导致头热脚凉,最终也影响睡眠。
要注意的是,对普通人来说,凉头不失为一条好的养生之道,但是,老弱病残者,可能对寒热的耐受性较差,则应小心调摄。头凉并不意味着刮风下雪也不戴帽,让头与寒冷“赤裸相见”,适当的头部保暖与“头凉”之说并不冲突。
温中央:保护好先天后天
这里的中央就是指腰腹部
1、中央一凉,上下失守
现在年轻人中特别流行露脐装或低腰装,其实是既伤了先天,又伤了后天。古人认为背为阳,腹为阴。而肚脐是阴中之阳,代表着后天。后背的腰眼则是阳中之阴,代表着先天。像年轻人前面露脐,后面露腰,透阴透阳,就会使纯阴阳之气外浮。
而且腹部这里本就属阴,阴属寒,人体六条阴经聚会在腹部,腹部可谓人体极阴极寒之处。寒久了则凝,凝则瘀,痰湿瘀毒这些体内垃圾最易瘀堵于腹部,造成上下不接,上热下寒。妇科病也喜欢生长在寒冷、湿气足的地方。因为腹部处于一个低洼的地理位置,所以寒湿最易汇集,并涌向胞宫,引起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等病。
而腰为肾之府,—旦腰部受寒而造成肾气受损,伤了先天之气,同样会造成各种腰痛、生殖系统疾病。
2、如何暖中央
*艾灸腰腹部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如果你不懂经络配穴,只灸肚脐一穴都能起到很好的养生保健效果。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可健身延年。
另外,还可经常艾灸气海穴(强壮穴)、关元穴(温洵丹田化热),命门穴(提升一身阳气)。如果你嫌找穴麻烦,那就干脆拿一个大灸盒,先灸腰部,再灸腹部,能覆盖多个穴位。
*拍打肚脐和腰眼
一只手的手心按住肚脐眼,另一只手的手背贴在后背的腰眼处,用手心拍肚皮,用手背敲腰眼,连敲108下。因为手背为阳、手心为阴,用手背的阳来补阳中之阴,而用手心的阴来补阴中之阳,这样敲可以先天后天同补。
暖下:补肾强身,激发一身之阳气
暖下就是暖足部。
1、 “若要安,脚要暖”
脚离心脏最远,号称人体第二心脏,血供缓慢,保暖功能差,易遭寒邪侵袭,如果不把它的温度保护好了,人体的气血运行就会受到影响。下肢循环不好,不只是脚的问题,包括膝关节和泌尿生殖系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是脚部保暖归根结底,就是养阳气。阳气真正来源于脚底的涌泉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因为脚心是悬空的,而涌泉穴正是在悬空的位置。这跟养花的时候花盆底部都留一个窟窿以让地气上来道理一样。脚心悬空也是用来通地气的,这便是涌泉穴的意义。
2、 灸涌泉,常泡脚,乃暖下之本
“脚常热”最简单的方法是泡脚,可以有效驱除寒气,温暖全身。夜晚就寝前热水泡脚,撒点花椒或者艾草,泡到微微发汗为止,可以消除疲劳,改善睡眠,提升免疫力。
还可以经常艾灸足底的涌泉穴,这是肾经首穴,艾灸时能感受到全身热量的涌动,还能滋阴降火,
涌泉穴:
最后要选择穿保暖性、透气性好的鞋袜。秋天已到,如果你还穿着凉鞋,那就要小心寒病上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