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给儿子报了一个美术班,这个班的带班老师是高校的老师,据说是个“才女”,就想着让儿子跟着老师一起熏陶一下艺术细胞。
因为儿子还小,送去的时候就对老师说,希望老师对儿子不要太严格,毕竟我们也不指望他能画多少,学点基础就行了。
结果今天回来时,看到儿子画册上只有一个铅笔画的苹果轮廓,心想,两个小时的课程只画了这么一笔,这不严格的也太彻底了,于是就跟老师聊了几句,老实说,你家孩子画了苹果后,就开始思考人生了,说是回家了在涂装饰。
于是就问儿子,你怎么不给你的苹果涂色呢?儿子闷闷不乐的回答到,老师说,苹果是红色或者绿色的,可是我想给苹果涂成黑色的,老师说我错了,我就不想涂了。
黑色的苹果,我确实没有见到,但是本着不打击孩子的原则,给他说:“黑色的苹果呀,好神奇哦,我都没有见过呢,为什么想要一个黑色的苹果?”
儿子回答说:“因为我想吃巧克力了呀,就想画一个巧克力味道的苹果。”
@刘闹闹读书 两个人的想法都没有错,只是双方站的角度不同罢了,缺少换位思考。
这就好比,我们要读懂一本想象类文学书籍, 如果你要用你现有的认知和思维去读,很难读懂,有时甚至会想要反驳它。
因为这一类文学,主要包含小说、诗歌等体裁,通过故事的形式阐述某个经验。想要读懂这一类文学作品有一定难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读懂文学书类书籍的方法。

第一,学会换位思考。在阅读这一类书籍时,需要有一个“代入感”,沉浸到书中,将自己想象成书里的角色,跟着书中剧情的推动,感受角色的喜怒哀乐。
第二,跳出角色。站在旁观的角度,分析整本书的大致情节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掌握故事的开始,中间,最后的结果以及故事的高潮等,了解故事人物经历的事件以及细节。
同时,好的文学作品,在人生每一阶段去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比如《围城》这本书,第一次读到它是在大学,当时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因此读完后,最关注的是关于婚姻的“围城”。
书中对爱情的看法从“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到我之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我。”到“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足够结婚资本了。”再到“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三个阶段,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也逐一感受和了解,并且深深赞同。
如今二刷《围城》,又对其中关于职场的“围城”有了更多感悟。
读书真的能够使我们收获颇多,一本好的书籍更值得我们多次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