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作家,都写过他们为什么要从事文学创作,有些时候他们把这种创作单纯的用“写作”两个字来表述。
在2014年的5月份,我也进入到持续写作的生活状态当中。要说,为什么断断续续的写,而后又在年底,挣扎着每天写作1000个字。知道这个事情的人,有几个问我为什么要写,为什么要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如此痛苦,近乎有点折磨,其实我自己也想知道,到底有什么样的力量,可以让我坚持。迟早,会有面临写作意义的问题,也许现在考虑会让我走的更远,或者立即放弃,省得车轮空转。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大概五六年前吧,对我身边的一切,包括工作、家庭生活等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要思考一番的想法。别人说出来的,有些我相当的不认同,但是自己又找不出什么话好说。所有很多时候,我都会仔细揣摩一阵,于是,脑子里就留下些东西。
头脑里的想法越积越多,有时候他们突然就会蹦出来,对于日常司空见惯的东西,或者人们那些常用语,我思考之后就会有新的定义。比如说懒惰,我解释是真正懒惰的人是对自己的命运毫无觉知,并且不准备去探索的人。我经常坐着公交车,脑子里想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有时候想着想着就乱了,但是我还没有动过要写东西下来的念头。
自从看了,哈佛大学的网上公开的《幸福》课之后,突然之间又对心理学感兴趣,尽管在高中时就看过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但是当时纯粹是猎奇,对心理学其实一点兴趣都没有,看了《幸福》发现现在心理学的发展已经超出了我的认知,而且找到的赛里格曼,就是积极心理学的开创者,本着为人类增进福祉的想法出发,计划运用积极心理学让全球51%的人过上幸福生活,这么宏大的愿景,打动了我。但是,我又不那么轻信,于是就每天思考那些关于幸福课上那个叫本 沙哈尔教授说的那些东西,甚至还像那些修他课的学生一样,去找相应地参考书,找他在上课当中作为论据的实验的论文。
我头脑里想的东西愈发多了。有些时候我会很高兴自己想到了什么独特的东西,但是一转眼就忘记了。很多时候,这些思考的各种东西都搅在一起,像一团浆糊,自己都不知道想到什么程度了,思考过什么。
脑子里没东西转的时候,我就在走路或者坐公交车的时候看人。起先,我也和其他男人一样,看看美女。后来,就各种人都观察了。观察了之后,我就想象他们有什么样的经历,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会有什么样的故事曾经发生过,现在,在我面前的某些细节到底是不是那些故事留下来的蛛丝马迹。
脑子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那些精彩片段,想永远记住,渐渐的让我疲惫不堪。这个就好比吃了很多,无论消化与否,都要拉屎,头脑中的想法一旦积累的多了,矛盾和冲突也会多,也许会让我疯掉。直到这时,我才意识到要把自己想过的,用本子记录下来。
看看我现在写的某些所谓的文章,真的就是种排泄物,是把我头脑里的某些冲突、矛盾、毫无关联的想法,都做个记录。我渐渐的形成了一个随时都记两笔的习惯,有些想法我觉得挺不错的,就想写成完整地文章。有些想法,我以为是我第一个想到的,自鸣得意,其实在后来都发现,全部是别人早就分析和论述过了。
尽管有了记两笔的习惯,我还是没有到要写成完整作品的程度。
后来,一次和同事去买书的时候,她告诉我,她知道的某个作家,一年下来,平均每天都要写出一万字,而且发表的文章几乎是每天一篇,作家其实都是在进行艰苦的自我训练。碰巧的是买书回来,在网上溜达,正好遇到一个叫《简书》的写作平台。这个平台是初建,里面有好几篇文章提到了每天写1000个字,提升写作水平和积累经验。这时,我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片段,长的也有两三百字。于是我第一次想到,要把自己那些想过的,写成完整文章。
另外一边,我持续跟进的积极心理学涉及到了培养习惯的议题。我学着培养自己做俯卧撑的习惯,居然在一个半月内做到了单手俯卧撑。我想把自己在完成的这个事情移植到写作中去,把锻炼肌肉的那种方式,在写作中运用,就是不停的写,不中断的写,这样其实是迫使自己把已经有的想法整理清楚,用自己能够理解的方式写下来。
第一阶段的连续写作尝试,是2014年6月份开始的。总共写了大概18篇,共两万余字。期间,一位同事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她的评论,在某些时刻成了我写作的动力。第一阶段其实是整理我记录的片段,论述文多。这时候的作文,其实就像拉屎一样,把头脑中的某些东西排泄掉,这个和有些人把写作、写文章当做发泄一样,不过发泄是硬逼着要把东西挤出来。那位同事不知道看了我多少烂文,都很诚恳的评论一两句,弄得我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
我以为,把笔记本记录的东西写完,就会消停了。但是念头或者说叫灵感吧,接踵而至。我计划的文章和主题,足够写上两三个月。写作让我变得敏锐,让我觉察到自己长期隐藏的某部分无意识,让我放开了自己。以前阅读的偏好居然在这时候显露出来。少年的时候,人家都在看什么武打言情恋爱小说故事,我却除了童话,就看哲学,哲学连着的宗教,也一起看了,尤其是佛教的一些典籍。想想,当时只是吞进去的,没想到,在十余年之后,突然脑子就开始消化它们。人的肠胃消化的东西,存个二天已经非常厉害,一般都是三个小时之内就转化了,不过头脑这个消化知识的器官,却可以做到把吃进去的东西,十年之后才开始消化。
近年底,我总觉得欠着什么必须的东西要去做,就开启了第二次的连续写作一个月的计划,想通过三十天培养出写作的习惯。三十天以后也就是12月18日,我做到了。说到习惯,似乎没有那么稳固。
从开始想,到做片断记录,到最后的坚持写作,我可以说是受到了某种召唤。俄国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写的《金玫瑰》描述了他受到的召唤。“但一个人之成为作家,并不仅仅由于心灵的召唤。……而到了成年时代,除了自己心灵的召唤外,我们还能清晰的听到另一种强有力的召唤,那就是自己时代的召唤,自己人民的召唤,人类的召唤。使命感和内在的动力激励着一个人去经受磨难,创造出奇迹。”(在俄语中,“使命”源出于“召唤”)。王小波在他的杂文《我为什么要写作》中引用了一个登山家回答为什么要登山:“因为那坐山峰在那里。”王小波觉得是幽默,但是我觉得是受到了山的感召,登山成了登山家的使命,也许在中国的某个时代,使命和感召这样的词会让人联想到某些令人作呕的东西,所以王小波尽量避免使用它们。不过我仍旧找不出比这两个词更好地表达了。
写作是我的内在世界的召唤,是否是心灵,我不清楚。而且,我还模模糊糊的感受到了时代的召唤。“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一个矛盾重重的时代,不能光有属于“矛”和“盾”的作品,必须还要有遍布各个角落又是独一无二的人的故事和幻想。这个可能也是我,现在不停的写着自己,而对那些时鲜事物弃置一边的原因。至于人民的召唤,我是一点都没有觉察到。
此外我感受到了自然世界的感召。人是大自然表达自己的语言。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相貌特征遗传给下一代,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播撒到世界各个角落,超越时间流传千年,但是这一个生命的历程是他独自占有的,无法用任何形式,让其他任何人获得。人必须要充分的表达自己,才不会辜负自然所给予的丰厚馈赠,大地才会缤纷绚丽,五光十色。写作挑选了我,作为表达自然世界的一种方式,即使有某些缺陷,也不改它的恒真。“文学不受衰亡这种规律的制约。唯独文学是不朽的。”(萨尔蒂科夫—谢德林)
如果下一个三十天仍旧可以完成连续的写作,我打算以作家自称,不过我这个作家只写自己。
备注
本想写成读书笔记,想着想着就写成了写作的原因,因为与《金玫瑰》中所说的“召唤”有同样的感受,又看了王小波的《我为什么要写作》。勉强算是二者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