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枪炮、病菌与钢铁》(46)

各大陆民族长期历史之间的显著差异,不是源自这些民族本身的天生差异,而是源自他们环境的差异。

我猜想,如果在更新世纪晚期能够使澳大利亚土著人口和欧亚大陆土著人口互换位置,那么原来的奥迪大利亚土著现在可能不但占领了欧亚大陆,而且也占领了美洲和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而原来的欧亚大陆土住现在可能已经沦为澳大利亚的一些遭到蹂躏的零星分散的人口。

对于这种说法,开始可能认为毫无意义而不屑一顾,因为这个实验是想象出来的,而我们所说的那种结果也是不可能被证明的,但历史学家却能够用回溯实验法对有关的假说进行评价。

例如我们可以考察一下,如果把欧洲农民迁到格陵兰或者美国的大平原,如果本身出生于中国的农民迁移至查塔姆群岛婆罗洲雨林枣洼或者夏威夷火山地带,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这些实验证明,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民族或者最后灭绝了,或者重新回到了狩猎采集的生活,或者进入了建立视环境而定的复杂的国家。

同样,如果把澳大利亚土著狩猎采集族群迁到弗林斯特岛塔斯马尼亚岛或者澳大利亚南部,他们或者最后归于灭绝,或者成为掌握现代世界最简单技术的狩猎采集族群,或者称为根据环境修建沟渠,集约经营高产的渔场的人。

当然,各大陆的环境有无数的不同特点,正是这些不同的特点,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不过,仅仅列出每一种可能的差异,还不足以回答之前的问题。在我看来,只有四组差异最为重要。

第一组差异是各大陆在可以用作驯化的起始物种的野生物种品种方面的差异,这是因为粮食生产之所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于它能够积累剩余粮食,以养活不从事粮食生产的专门人才,同时也在于它能够形成重多的人口,从而甚至在发展出任何技术和政治优势之前,仅仅凭借人多就可以拥有军事上的优势。由于这两个原因,从小小的不成熟的酋长管辖地向经济上复杂,社会上分层次的政治上集中的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的。

但大多数野生动植物品种证明是不适于驯化的,粮食生产的基础一直是比较少的,几种牲畜和作物。原来,各大陆在可以用于驯化的野生动植物的数量方面差异很大,因为各大陆的面积不同,而且在更新是晚期的大型哺乳动物灭绝的情况也不同,大型哺乳动物灭绝的情况在澳大利亚和美洲要比欧亚大陆或者非洲严重的多。因此,生物物种来说,欧洲大陆最为得天独厚,非洲次子美洲又次之,而澳大利亚最像就像新几内亚的那种情况。

在每一个大陆动植物的驯化集中在只占该大陆总面积很小的一部分的几个条件,特别有利的中心地就技术创新和政治体制来说,大多数社会从其他社会获得的要比他们自己发明的多的多,因此一个大陆内部的传播与迁移对他的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从而远来说,由于毛利人在新西兰火箭战争以及简单的形式所揭示的过程,这些社会又分享了彼此的发展成果。

就是说起初缺乏某种有利条件的社会,或者从拥有这些条件的社会那里得到或者被其他的这些社会所取代。

因此,第二组原因就是那些影响传播和迁移速度的因素,而这种速度在大陆与大陆之间的差异很大。在欧亚大陆速度最快,这是由于它的东西向主轴线和它的相对而言不太大的生态与地理障碍。对于作物的深处的传来说,这个道理是最为简单不过的,因为这种传播大大的依赖于气候,而这就大大的依赖于纬度。

同样道理的也适用于技术的发明,如果不用对待地环境加以改变,能使这些发明得到充分的利用的话,传播的速度在非洲就比较缓慢了,而美洲就尤为缓慢,这是由于这两个大陆的南北向主轴线和地理的生态障碍,在传统的新几内亚,这种传播也很困难,因为那里的崎岖地形和高山漫长的主脉妨碍了政治和语言统一的任何一个重大进展。

与影响大陆内部传播的这些因素有关的是,第三组影响大陆之间传播的因素,这些因素也可能有助于积累一批本地的驯化动植物的技术。大陆与大陆之间的传播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因为某些大陆比某一些大陆的更为独立,在过去的6000年中,传播最容易的是从欧亚大陆到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非洲大部分的牲畜都是通过这种传播得到的。

但东西半球之间的传播则没有对美洲的复杂社会做出过任何贡献,这些社会在低纬度与欧亚大陆隔着宽阔的海洋,而在高纬度又在地形和适合狩猎采集的气候方面与欧亚大陆相去甚远。对于原始的澳大利亚来说,由于印度尼西亚群岛的一些水上障碍,把它同欧亚大陆隔开,欧亚大陆对它的唯一的的证明的贡献就是澳洲野狗。

第四组也是最后一组因素是各大陆之间在面积和人口数量方面的差异更大的面积或者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潜在发明者更多的互相竞争的社会更多的可以采用的发明创造以及更大的采用和保有发明创造的压力,因为任何社会如果不这样做,就往往会被竞争对手所淘汰。

非洲的拜格米人和其他许多农民取代了狩猎采集族群,就曾碰到这样的命运。相反的历史是格陵兰岛上的顽固保守的古挪威农民,他们也碰到了被爱斯基摩狩猎采集族群所取代的命运,因为格陵兰的条件,这些爱是我人的生存方法和生存技术都比那些古挪威人优越的多。

在全世界的陆块中,欧亚大陆的面积最大,互相竞争的社会数量也最多。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在这方面就差的多了,而塔斯马尼亚更是称呼其后美洲的总面积虽然大,但却在地理上和生态上支离破碎,实际上就像几个没有紧密联系的较小大陆。

这四组因素构成了环境的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客观的用数量来表示,而且不会引起争议。辛几内亚的一般要比欧亚大陆人聪明,尽管人们可以对此提出质疑,但他们无法否认新几内亚的面积比欧亚大陆小的多,新几内亚的大型动物品种也比欧亚大陆少得多。但是提起这些差异,环境差异不免会使地质学家天上的死人火冒,三丈的地理决定论的标签。

这种标签似乎具有令人不愉快的含义,因为这等于说人类的创造性,毫无价值,或者说我们人类只是无可奈何的被气候。动物区域植物系边上的程序,被动的机器人,当然这种一律是没有根据的。如果没有人类的创造性,我们今天可能全都仍然在使用石器切肉,茹毛饮血,就像是1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所做的一样。

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拥有发明才能的人,事情恰恰是有些环境比另一些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起始物种和有利于发明的更有利的条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