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美言》2018-12-31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上图告诉我们其实谁都没有错,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样,思考的问题不一样,人生又何尝不是,当局者迷,只希望我们都能换位、能珍惜!

2

我们根本也不可能真正击败每一次挑战和挫折,有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躲一躲,挑战在这里,我知道我击败不了你,我就绕道而行。

有的时候就拖一拖,拖着拖着也就绕开了。还有的时候就真被击中了,很狼狈,但能说什么,只能忍着呗。

当然也有的时候,是我们战胜了困难。但总之我们就是在夹缝中示生存,能走多远就努力往前走多远呗!——摘自《刘大猫的财富之旅》

3

《判断与选择》 有个朋友问了我下面两个问题,

问题一:如果你知道一个女人怀孕了,她已经生了8个小孩子了,其中有3个耳朵聋,2个眼睛瞎,一个智能不足,而这个女人自己又有梅毒,请问,你会建议她堕胎吗? 我刚要回答,朋友制止了我,又问我第二个问题。

问题二:现在要选举一名领袖,而你这一票很关键,下面是关于3个候选人的一些事实:

候选人A:跟一些不诚实的政客有往来,而且会星象占卜学。他有婚外情,是一个老烟枪,每天喝8到10杯的马丁尼酒。

候选人B:他过去有过2次被解雇的记录,睡觉睡到中午才起来,大学时吸鸦片,而且每天傍晚会喝一大夸特的威士忌酒。

候选人C:他是一位受勋的战争英雄,素食主义者,不抽烟,只是偶尔喝一点啤酒;从没有发生婚外情。 请问你会选择谁? 我把自己的答案写在了纸上,交给朋友。

然后,朋友告诉我: 候选人A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候选人B是: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候选人C是:德国领袖阿道夫·希特勒。 他们三个人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风云人物。 我听后,张大了嘴巴。 朋友问我,你是不是选择了C(希特勒)?那你会建议前面提到的那个女人去堕胎吗? 我说:这个问题就不用考虑了,我们受优生优育教育多年了,都生了那么多歪瓜劣枣的,就别再添乱了,我会建议她去堕胎。

朋友告诉我:如果她真的堕了胎,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贝多芬这个音乐天才了,因为那个女人就是贝多芬的母亲! 我又一次张大了嘴巴。 朋友说:吓一跳吧?本来以为自己的答案很好,结果却扼杀了贝多芬,创造了希特勒?

朋友接着说: 不要用既定的价值观来思考事物! 不要以表像去决定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本质,不要以所谓世俗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和一件事的好坏,不要用今天的现状或你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任何人或任何事的未来。 我被震撼了,随后陷入了沉思……

4

风情万种,便是你热爱生命,轻舞飞扬的样子;与世无争,便是你能面对人生的诸多境遇,淡定从容,恬然自适的襟怀……——陈果

5

        怎么解决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的现象?一个的士司机说:“真正能阻止离婚的婚姻法是,离婚后房子归国家!”

        我惊讶于他的“策略”,又问:“现在情人节和清明节的区别是?”

        司机想了想说:“情人节和清明节是一样的,都是送花送吃的。区别在于:情人节烧真钱,说一堆鬼话给人听,清明节烧假钱,说一堆人话给鬼听…”

        我不禁竖起大拇指,这分析太厉害了!

6

终有一天,昔日的痛苦与欢乐都会变成同样的颜色,唯留一颗平静的心,碾过灵魂的支点,站成永恒。洗尽铅华,是一种生命淡如水的境界;是繁华后的宁静;是远离喧嚣的清澈。

7

人生最幸福的事,不是活得像别人,而是在努力之后,活得更像自己。所以,只要还有努力的机会,就不要轻易说放弃。

8

在你还没有足够强大、足够优秀时,

先别花太多宝贵的时间去社交,

多花点时间读书、提高专业技能。

放弃那些无用的社交,提升自己,你的世界才能更大。 ​ ​​​ ​​​​

9

触摸自己——泰戈尔

你靠什么谋生,

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你渴望什么,

你是否有勇气追逐心中的渴望。

你面临怎样的挑战、困难,

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

你是怨声载道,

还是视它为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你的年龄,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你是否愿意冒险,

哪怕看起来像傻瓜的危险,

为了爱,为了梦想,

为了生命的奇遇。

什么星球跟你的月亮平行,

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

你是否看到你忧伤的核心;

生命的背叛,

是敞开了你的心,

还是令你变得枯萎、害怕更多的伤痛。

你跟我说的是否真诚,

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

你是否能对自己真诚,

哪怕这样会让别人失望。

你跟谁在一起,

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

你是否能跟自己在一起。

你是否真的喜欢做自己的伴侣,

在任意空虚的时刻里。

你有怎样的过去,

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

你是怎样活在每一个当下。

你有什么成就、地位、家庭背景,我不感兴趣。

我只想知道,

当所有的一切都消逝时,

是什么在你的内心,支撑 着你。

愿我看到真实的你。

愿你触摸到真实的自己。

10

《魔鬼经济学》作者史蒂芬列维特也试图击破这项流行假说。现在发展心理学家、脑科学家高普尼克认为教养方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是你自己是什么人,你是什么人,比你对孩子做什么更重要,这是言传身教的魅力。史蒂芬·列维特和高普尼克有相同的观点。史蒂芬列维特在《魔鬼经济学1》中有一章育儿介绍,高普尼克的书《园丁与木匠》在万维钢精英日课有解读。我觉得现在流行的育儿假说给父母们背上了很多骂名。孩子不是定制品,你把他培养成什么他就是什么的,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在左右。

11

从拜物主义里滋生出来的实用主义,把人类从”做为万物管理者的贵族”,扭曲成了”做为万物窃取者的奸贼”,比如加拿大海边活摘蟹钳的老逼,美国教堂外疯狂敛取救济物的老逼,俄罗斯把玩狼牙熊掌的贱种们。——哲仙

12

财经记者、耶鲁学人王烁和经济学家何帆都推荐过《教养的迷思》这本书,这本书击破了我们当下的流行观念——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而这本书说同龄人之间的影响才是最大的,因为将来要和同龄人相处一辈子,在同龄人中欢迎度高才是重要的,在同龄人中不受欢迎,是很郁闷的,会被欺负的。

来看看王烁对这本书的评语:同龄人影响远比家庭教育重要,你觉得孩子举止像你,不是因为你的教育,多半是因为基因。后天的影响主要来自同侪压力。

认知心理学、这个时代重要的思想家史蒂芬·平克也大加赞赏。

13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