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是这样“教出来”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闺女昨天晚上和我开心的描述一天的学习,当然,我对此也非常的感兴趣。

在我的提示性问题之下,闺女表示玩的很开心,交了好朋友,可是忘记名字了,我鼓励闺女明天多记几遍。

后来闺女兴冲冲的给我说了一首儿歌,因为闺女已经上过一年中班,所以这首儿歌记得很熟悉。

当闺女说完,我立马说了一句:这首儿歌你都学过了,太容易了。

说完我心里就不舒服了,因为着急哄孩子洗漱睡觉,就忽略了这个感受。

可是今早送孩子去上学以后,我内心一直不安,在扫地的时候,一个念头突然出现在心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接着回想起学习英语的时候,闺女特别排斥复习以前学过的单词,为此我经常教导闺女,我们要经常复习才能记得更牢。

可是当闺女重复一些她熟记的知识时,我又不以为意的说:这个你早就会了。

原来,闺女对于复习的抵触,完全是在我不经意的暗示下建立的。

正如卢梭所说: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孩子教育中意义重大。

表面一直在强调复习的意义,行为上却一直打击孩子复习的积极性,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一个寓言故事。

苏东坡在跟佛印交谈时,问大师:“你看我坐姿如何?”佛印说我看你的坐姿很像佛祖。苏东坡非常高兴。接下来他恶作剧地一笑说,我看师傅的坐姿倒像是一堆牛粪。

佛印听罢既不生气也不反驳,只是微微一笑。苏东坡以为占了佛印的便宜,回到家里得意扬扬地把事情经过告诉了妹妹。苏小妹说:“哥哥你输得实在是太惨了。

佛印大师心中有如来,所以看你若佛祖;你心中只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到别人也是一团牛粪。”

心中有“牛粪”,即便眼中看到佛祖,也只会想到“牛粪”。

在心理学上称为“视盲区”,也就是说在心里根本没有重视或是正视的事,人们往往会自动无视。

想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必须先改变自己的心态。

在闺女以后学习的日子里,要紧记一点,复习是个好习惯。

最后想说一句:父母进步,孩子才能进步。


(图片来自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