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说学校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基本的组成细胞就是课堂。
今天的课堂决定20年后中国的命运。
课堂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涯大约由16800节课构成,因此,先有课堂的质量后有教育的质量,没有课堂的质量就谈不上教育的发展。
“一节课应该怎么上?”这是一个教师职前准备不足、职后发展失之偏颇的命题。坦率地说,我们的师范大学重在方向的引领,给学生的多是教育的原理,缺乏能力的训练。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又进入了“教无定法”的认识误区。“教有常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有逻辑顺序的。“教无定法”在完整的语言环境里,毋置疑是对的。然而一个师范生由自然人转变为职业人的过程,不是跳过“教有常法”探索“教无定法”的过程,而是先要走进“教有常法”,然后淡出“常法”,才能进入“教无定法”的境界。当教的“常法”和个人的特质结合起来,教师就具备成长为当代教育家的基础和潜质了。对课堂“常法”进行彻底的本质探寻,才能避免在一节课怎么上的问题上陷入苦恼的深渊。
一、三维度决定一节课应该怎么上
第一维度是教材。教材承载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决定这节课应该怎么上。第二维度是学情,教学目的指向学生,实现教学目的要搞清学情,不知道学生在哪里,只追求学生到哪里,何谈有效教学?第三维度是教育的时代特点,不同的时代教同样的内容,教同样年龄的学生,教法应该相同还是不同呢?农耕经济时代一节课如何上,与工业经济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较,有同也有异,同的是教材内容,不同的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接班人的要求。
一节课由三个维度决定,只有明晰了三个维度的坐标,才能上好一节具体的课。从这个角度看,重视教育就要重视课堂,关注教育就要关注课堂,领导教育就要领导课堂。绝对不能学问越高离课堂越远,职务越高离课堂越远,那是教育发展的误区。
二、三个要素决定一切课是否能上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入问题要素。一个民族的创新变革能力,说到底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能力要从课堂中来,课堂不能没有问题,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无疑是导向有疑,有疑时导师入无疑的过程。学生获得新知的过程,不意味着要教师全部讲授。通过有效预习,新知识可以分成两部分,学生看得懂的新知识和学生看后起疑的新知识。看后起疑的新知识就是问题,问题是有效教学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教师不知道学生在哪里的原因是不知道来自学生的问题,课堂上只能是演绎推理的教学。当一个教师重复学生已会的知识的时候,这节课的效率就要受到质疑。
课堂导入的第二要素是合作。集体智慧永远高于个人智慧,一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不代表四到六个人不能解决,应让学生从小在教师的带领下激发合作的需要,参与合作的过程,享受合作的成果,养成合作的习惯。
课堂需要第三个要素——合适。常识告诉我们,让有羞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是在最近发展区里实现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最近发展区是不同的。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如果是“教书”,一定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良的现象;如果是“用书教”,一切就会另当别论了。课堂需要结束“教书”,走进“用书教”,给每个有差异的学生设置“伸出手来够不到,跳起来能够得着”的目标。如果我们能够控制合适,课堂上就不会出现厌学现象。厌学说到底是学习目标不适合造成的。
从实践出发,我认为:一节好课是问题引领的课,是合作探究的课,是控制合适的课、走出“教书”走进“用书教”的课。
三、两个途径帮助教师走进好课堂
改变教育就要改变课堂,改变课堂首要改变教师。改变教师,全世界都使用的方法是教师入职后的继续教育。从人民群众热切希望提高教育质量的角度看,改变教师、帮助教师的目的是成就学生。改变课堂的方法是短线,短线着力于当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是长线,长线着眼于未来:有效的继续教育要即抓长线也抓短线。
途径之一:通过有效的教研,帮助教师养成二次备课的习惯。
第一次备课备教材,备教材是为了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目前指导有效预习的方式有导学案,有十分钟微视频,有问题发现法等,这都是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手段。在学生有效预习以后,教师通过有效的预习检查,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一是全班都对的,这就不需要教师讲;二是有人对有人错的,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纠正错误,拥抱成功。三是个别问题全班全错的,合作讨论的基础不存在,教师应该在引导启发的前提下讲授。基于学情的掌握,教师第二次备课,基于学习目的导出最佳问题,设置问题解决的路线图。这样的课堂就不会“胸中有书、目中无人”,而是高效率的好课堂。当然,二次备课“帮助教师,成就学生”是一个过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但是好的课堂从来不是追求皮肤感染,中国好课堂的价值取向是追求缺陷的美。
途径之二:对“合作与合适”结合的研究
基于合作需要课堂实现理念与行为的转变。现在的课堂,教师是教班的,未来能不能从教班走向教组?教师要把学生组织起来,引导有领导力的学生争当学习小组长,形成小组文化,课堂植入即时评价、有效激励的元素,这样我们的教师就能结束教班,走进教组。
中国好课堂通过合适的继续教育成长途径,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从我们的局部实践来看,结果都是喜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