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0㎡敦煌壁画,精品不计其数,绝大多数都不知道作者,他一个无名小卒,怎么就名垂千古了?
我厌烦了旁人夸赞的话语,
我厌烦了家乡甘州的清冷,
我甚至有些厌烦我的名字史小玉,
如若父母能取一个更诗情画意的名字,
说不定如今会是另外一番天地。
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
5岁那年在地上随手画了个房子,
来家里做客的叔叔便惊为天人,
直夸我有天赋,将来必成大才,
不料父亲却说穷人的孩子哪敢奢望,
守得住一日三餐,再娶个媳妇传宗接代足矣。
可我不甘心啊,
当时我才5岁,怎么就被计划终身了?
于是我拼了命的努力,
没钱上私塾,
就趁人家学习的时候在外偷听,
多数时间会被赶走,但无所谓,至少我识字了。
没有毛笔画纸,又怎样,
大地就是最好的画布,山水就是最好的老师,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向父亲证明,
我有才华,我要做一个画家。
然而似乎是我错了,
事到如今村里人除了夸赞,
并没有谁愿意买我的画,
他们一个个都是口是心非的骗子,
嘴上说的和手上做的总是两套动作,
难道真的是我错了?
公元1351年,我已三十,
论语说而立之年,我却仍一无所有,
听说一千多里开外的敦煌有一处莫高窟,
那里画匠如云,随处可见艺术精品,
那里有许多识货的买家,会出高价请人作壁画,
那里还有数不清的大师作品,可以观摩学习,
刚好莫高窟壁前的皇庆寺在重修,要招些画匠,
不如先去寻个工作机会,再好好谋划,
于是我草草收拾了包袱,
向满脸无奈的父母鞠了一躬,就此上路。
半路碰到一兄弟,
和我一样的破衣烂衫,一样的眼困腿乏,
他递了块饼给我说:“兄弟,吃吧,同是天涯沦落人。”
然而我拒绝了,“谁沦落了,我可是有未来的。”
20多日后,总算到了莫高窟,
看着眼前的景象,我惊呆了,
一个面向东方的黄色峭壁,挤满了蜂巢般的洞窟,大大小小好几百个,
在三危山的映衬下,显得空灵而磅礴,
这是我有生之年见过的最有气概之地,
那一瞬间,我终于不再犹豫,
这些日子以来心中的徘徊、迷茫,
都被眼前的景象彻底抹去,
我肯定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此处定能有我容身之所。
凭着画画的本事,我顺利进入皇庆寺工作,
我们有详细的分工,
起稿、填色、题写榜书都有专人负责,
和从前一个人作画完全不同,
但即便这样,
一幅大型的壁画仍要耗费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完成。
这里的生活十分单调、清贫,也很辛苦,
我们基本只吃两顿,一顿早饭,一顿晚饭,
早上馎饦,晚上胡饼,
每日踏着星程来,又踏着星程回,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日如此,年年如此。
说实话,和我当初想象的差别太大了,
甚至比在家里还要艰难,
起码以前还有父母种地做饭,
吃食也较丰富一些,
而在这里,举目望去,除了画匠,还是画匠,
他们常说:工匠莫学巧,巧即他人使,身是自来奴,妻是管家婢。
我虽无妻子,确是终于明白了何为奴,
难道,我等穷苦人终究不能翻身?
不,我不相信,
分明就听过一些励志故事,
分明就有画技高超的人遇见伯乐,
不可能这些都是传言吧。
不,一定是真的,
只是我技术不够好,
只是我还需要锤炼,
不然你看那一个个的洞窟里,为何有那么多的精品?
我相信,这一定是大师留下的。
还记得初到莫高窟,第一次进入洞窟时,
我已无法用语言形容当时的震惊,
是的,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一个以前从未触及的世界,
即使一路上听了无数关于莫高窟的传说,
仍然惊讶得目瞪口呆。
第一次,我发现人物可以如此开放,甚至半裸,
第一次,我发现佛祖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就像身边的一个朋友,
第一次,我发现壁画的立体感可以如此强烈,想象可以如此天马行空,
对的,这里是画家的天堂,
是我,史小玉的天堂。
后来从一位年长的画师那里得知,
这种用强调明暗来表现人物立体感的晕染法,叫凹凸法,
绘画技巧最初来自印度,是敦煌曾经最流行的画风。
继续穿行于洞窟中,
我发现壁画的色彩开始变得柔和,
少了些先前的粗犷,更像是来自中原的画风,
一个个人物都是秀骨清像,瘦体宽衣,细眼薄唇,
与五百强盗成佛图对比,完全是两种派头,
这完全就是南朝大画家陆探微的风格嘛,
潇洒秀丽,名仕风流,
一看就能想象那个年代的敦煌,
街头的人们穿着各种时髦服饰,
有中原的宽袍大袖,也有来自印度和西域的粗犷豪放,
光是想一想就觉得十分有趣。
只可惜,如今敦煌早已见不到这等繁华,
他们口中那些连绵不绝的驼铃声,那些川流不息的商旅,
那些全世界的珠宝,那些气吞山河的金戈铁马,那些最新的潮流,
现如今都不见了,
只余下莫高窟还在续写着它的繁华,
还有供养人愿意出资,
愿意给佛造像,
愿意留下这些精美的壁画。
而佛是什么?
为什么要给他造像?
为什么要把他的故事画出来?
说实话我不太清楚,
我只知道这里的每一幅壁画,每一尊佛像,
都是出自能工巧匠之手,
他们把毕生的时间、毕生的汗水、毕生的泪水都奉献在这里,
虽然日子清苦,虽然没有出头之日,
但我知道他们每一个人都很认真,都是带着感情的,
不然这些作品怎么会如此栩栩如生。
其中一幅名为“观无量寿经变”的壁画,
听说描绘了西方极乐世界,
中间是端坐的佛祖,四周楼阁用七种宝石装饰,
底下用黄金铺地,空中飘扬着莺歌燕舞,
观音菩萨的下方还有几个嬉戏的裸体童子,
这根本就是我们想象中最美好的世界嘛,
我相信这幅壁画的创作者,
一定对生活充满了热烈的期盼,
才会将佛教故事画得如此贴近生活,
如此打动人心。
还有盛唐最有名的画家李思训创造的青山绿水画,
在莫高窟也是非常流行。
以及我最仰慕的画圣吴道子,
仅仅运用粗细变化的笔墨,
就能让人物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极为传神。
比如洞窟中的一幅维摩诘经变,
就颇有吴道子的画风,
如果可以穿越时空,
我真的很想见见这幅壁画的画匠,
向他请教作画之道。
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临摹,
临摹每一幅壁画的线条和画风,
在莫高窟这座宏大的学校里,
我学到了比之前三十年都多得多的作画方法,
真的很庆幸,
能在有生之年来到这里,并生活在此,
与不计其数的名家对话,
只是有一点我很疑惑,
为什么他们都没有留下名字?
这是不是也预示着,
此生,我也只能是一个默默无闻之辈?
毕竟来莫高窟已经6年了,
我还是那个我,
一事无成,蹉跎度日,毫无起色,
难道真的是我错了吗?
几天后(1357年),
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让我重燃希望,
在一个眉开眼笑的春天,
一个新窟即将在莫高窟开凿,
而我顺利成为新窟的画师。
供养人想画两幅千手千眼观音像,
以祈求安宁与和平。
这简直太美妙了,
多年以来终于有人认可了我的能力,
于是我每天迎着星程来到洞窟中,
勾绘着超凡脱俗、不同凡响的作品,
为了能有接近纸上作画的效果,
我趁着泥底还没干,就开始描线着色,
我运用表现衣服转折有致的折芦描,
表现丝绸光滑细软的行云流水描,
表现头发飞举飘扬的高古游丝描,
营造出柔顺、轻盈、顺滑、精致的画面,
观音的面容、肢体则是挺拔遒劲的铁线描,
总之把我在这里学到的各种线条造型,
都融入进这两幅壁画中,
至少我个人觉得,
最后成型的画面,
已经将各种形体质感和人物的神情动态,
表达得淋漓尽致,
与洞窟中的各大杰作相比也丝毫不逊色。
但还有一个终极问题困扰着我,
我并不想像其他洞窟的画师那样默默无闻,
我是个比较肤浅的人,
我想要付出得到回报,
我想到作品得到人们的认可与赞赏,
我想要父母为我而骄傲,
究竟要怎样做才行呢?
哈,我想到了,
画作完成后,
我留下了“甘州史小玉笔”几个大字,
就是要你们记得我,
曾经在这个洞窟里,
有一个叫做史小玉的人,
一直寂寞而努力地活着。
文中图片仅为配图表达,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有不妥之处,请留言告知,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