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不善言辞,他对孩子的疼爱是沉默的。从来不会用语言表达。这让我对于他会有一贯的疏离。
2月的一天接到姑姑的电话,告诉我祖父过世了。第二天买到车票连夜赶回老家,一夜辗转,无法入睡。赶到灵堂的时候,已是第二天早晨。
躺在冰棺里的祖父看起来比上一次我回来探亲时瘦削得多,头发花白,他留给我的最后记忆,是撑着拐杖倚在门口执拗地目送我再次地离开。他身体微微颤抖,眼球浑浊。那时,他已看不到太多的光影。
死亡对于他的子女们不算是突袭,90多岁的老人,子女们都在心里做好了预期。而高龄去世在老家是一件喜事,后事要操办得端庄,情绪要拿捏得当。
平时疏于联络的亲戚们又汇聚在一起,在外地读书或者工作的晚辈连夜赶回。有些人,从未经历过家庭成员的死亡,所以态度浅薄,没有对感情和生命的深入思省,死亡成为他们表演和发挥的一场戏剧,无知让他们无所畏惧。
祖父从不忌讳死亡,死亡与他的一生相伴。我的曾祖母,祖母,夭折的大伯,姑妈,我的父亲,叔叔,哥哥,先后地去世。在他有生之年,看着一个个故去的亲人,怀里的尸体再无体温,失去魂魄。
那时,他还身强力壮,亲手操持葬礼让亲人安息。对于自己的身后,祖父早有准备,他的床边挂着一张放大的黑白照片,那是他为自己早早挑选好的,照片里的祖父清癯安然。而祖母的墓穴边也有一个空荡荡的位置。
离家的那天,给他抽掉兜裆的白色棉布,盖上一床一床的缎面被子。整理头发戴上帽子,在他的手里放上签有子嗣名字的路条,让他带着儿孙满堂的幸福上路。小姑妈为他撑起黑色的布伞,一路呼唤着他的父亲。
祖父在棺木里轻得像一张枯叶。
他年轻的时候,内敛精干。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只身在外打渔跑船。颠沛流离的日子,水上枯燥的生活,他始终清瘦安静,就像一枚漂泊的叶子,随遇而安,谨小慎微。而祖母在家带着孩子,困顿而压抑。性格变得不易接近,倔强坚硬,自尊敏感,从不主动。因此,我们这个家族的性格都有一些别扭,让人无法亲近。
我一直捧着他的骨灰,直到被放在那个空空的穴位上时都余温尚在。就像最后一次探亲看望他时,他拉着我的手不放,絮絮叨叨讲着过往的生活,我们的血脉和体温就在两只手里交融汇集。
一个人,先后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亲人,他瘦小的身体里隐藏着的家族历史带着威慑的力量,以至于每一次我想知道以前的一些故事,又总是退却。那日寒风阴冷,潮湿的墓穴 被打开,温热的骨灰被放进去,一个凡人艰难的一生就此完结。而他所知道的故事和故人都随着最后一锹土被严严地封在了地下。
少年的贫苦。青年的漂泊。中年的困顿。老年的孤独。换来的是命运给予的妻儿先逝的残酷。他没有怨言。仿佛那些原本就是他自己一个人的事。
佛家说善或不善都会换来因果。所以,面对死亡,祖父可以镇定自若。人死去之后,会有轮回。这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敬畏,因果相续,生命并不是能够为所欲为的事,它也不由我们控制。
返京前一天最后一次去看他,祖父的黑白照片前放着一杯清茶,那把老旧的藤椅扔在墙角,斜斜地倚着一支老拐杖,它们陪伴多年沾染了他的气息,而时间也会将这些气息消磨殆尽。没有了祖父,这座充斥着童年幸福和庇护的老屋于我再无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