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到底怎么教会学生弄清文中的几件事情)

今天是实习老师第二次试教。上课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的任务设计为以下两个:

一  学会生字词,读通课文。

二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事件,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三分钟)

【首先我们来看看,三分钟能否完成的问题。学生读课文,我也在一边读课文,我读课文至少花了五分钟。况且我是老师,读了我是不能快速知道课文写了几件事的。接下下来我又快速浏览了一遍课文,才知道课文大概讲了三件事。】

师:指名回答课文写了几件事?

生:三件

生:两件

生:不对觉得应该是两件。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第一件写的是周恩来在学校读书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第二件呢?

生:第二件讲的是周恩来到奉天读书,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生:后面的一段话也说了中华不振,所以和前面的是一件事。

……

孩子们在课堂上讨论了一节课,观点还是没有统一。

我知道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学生没没有拟清课文的线索,而这个问题正是需要老师去引导的,是学生必须学会的阅读方法。

第二节课我去重新给同学们上了第一课时:

师:上节课我看了同学们因为课文是两件事还是三件事的问题争论不休,那么我们先来找一找课文中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句,请画出来。

生:(找到了:新学年  十二岁那年  一个星期天  )

师:请你们在找出与这些时间相关的地点和人物。

生:新学年(周恩来  魏校长  修身课上)

  生:十二岁那年(伯父  周恩来  奉天)

生: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  同学  中国女人  中国女人的亲人    中国巡警玩  外国巡警)

师:和一个星期天这个时间有关系的人有那么多,那些才是主要的人物呢?

生:(想了一会儿)我认为是周恩来  中国女人  中国巡警。

师:好,现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找找出来了,我们来看看每个时间里的事情讲的是什么?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写的三件事分别是:

第一件事: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志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事:12岁的周恩来刚来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却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话的含义。

师:指名上节课争论是两件事的同学,现在你还觉得后面说的中华不振和伯父说的那部分是写的一件事事吗?

生:不是,各是一件事。

(接下来就要引导课文的顺序了。)

这篇课文和以前学过的课文有所区别,不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而是倒序。

师: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如果不要最后这一件事,只写前面两件事,你觉得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后面这一件事是课文主要的部分。

生:不对,后面这一件事是讲的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师:(随机在第三件事后面板书:原因)还有哪件事是说明原因的?

生:第二件事也是说的原因

师:正因为听了伯父说中华不真晚,后来又亲眼见了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外国人欺负,所以周恩来才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自己的意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这篇课文先写的是事情的

生:结果

师:然后再写的是事情的原因。

总结: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怎么拟清文中事件的方法了吗?

生:先找出关键词句。比如找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找出相关的主要人物和地点,这样就能够弄清楚课文中写的几件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每年元旦前夕,是学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又到了带着孩子们排节目的时间了!这次我依然会去创作我的课文讲演剧,“把教学当...
    东方闲言阅读 2,341评论 0 3
  • 定义 数组(array)是按次序排列的一组值。每个值的位置都有编号(从0开始),整个数组用方括号表示。 上面代码中...
    许先生__阅读 461评论 0 1
  • 不是所有的白天片子都适合转换成黑夜效果,逆光和阴天的片子转换成月光下的效果后比较生硬,晴天顺光的片子是最适合此类处...
    a104b284f747阅读 1,498评论 0 24
  • 如果那一年我们不曾相遇; 如果那一年我们不曾相识; 或许我们就不会有后来的后来。 相遇相识后的那场别离, 是我青春...
    天諾阅读 11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