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对西班牙地理与外国政治不是太关注的朋友中,对巴塞罗那的了解似乎会比马德里更多一些,毕竟,巴塞罗那曾经举办过举世闻名的第25届奥运会。
其实,就总体而言,无论是在西班牙,还是放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大格局中,马德里都应该是一个比巴塞罗那更有影响力、更为举足轻重的存在。
马德里建城于9世纪,现在,除了是西班牙的首都外,还是马德里省和马德里自治区的首府,是西班牙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和“总部经济”中心。马德里的市区面积为607平方千米,市内人口约340万,都会区人口则有627.1万,均位居西班牙首位。
位于伊比利亚半岛梅塞塔高原中部、瓜达拉马山脉东南麓的山间高原盆地之中的马德里,海拔670米。南下可与非洲大陆以水为限的直布罗陀海峡相通,北越比利牛斯山可直抵欧洲腹地,在历史上因战略位置重要而素有“欧洲之门”之称。
马德里是伊比利亚半岛的第一大城市,也是南欧地区的旅游、文化中心,历史文化遗迹丰富,现代旅游设施齐全,服务业发达。市内共有36个古代艺术博物馆、100多个其它类别的博物馆、18家图书馆和100多处雕塑群。
2024年,马德里GDP总量为3168.87亿美元(与我国成都市相当),占西班牙全国GDP总量的19.56%,排名西班牙第一。在“2019年全球可持续竞争力榜单”中,马德里位列第18位;2018年11月,进入世界一线城市行列;同时,位列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的第53名。
我们是搭乘上午11时的03112次高速列车(AVE)离开巴塞罗那前往马德里的。西班牙的高速列车采用的是法国技术,最高时速可达300千米。
马德里到巴塞罗那的高铁线路全长621千米,于2008年2月20日全线通车,两个城市之间的行车时间,从过去的4个小时,缩短到了我们这次乘坐时的2小时52分钟。
在马德里众多的名胜古迹中,我们重点游览了太阳门广场、马约尔大广场和马德里王宫等几个更具知名度的景点。
太阳门广场是我们在马德里游览的第一个景点。该广场曾经是马德里的东大门,现为马德里市区的中心。
太阳门广场呈半圆形,有10条街道呈放射状向外延伸,是马德里政治活动中心和商业中心,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广场,也是最能体现马德里风土人情的地方。
据导游介绍,最初太阳门广场旁有一个太阳门,因为它面向太阳升起的东方,所以取名为太阳门。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太阳门在1570年被拆除,但马德里人还一直把这个遗址叫太阳门。此后,于1853年又将太阳门广场从原来的5000平方米扩建为现在的12000平方米。
在太阳门广场,我们看到众多来此观光的游客,并且,大多都会在广场中几个最出彩的景点前拍照留影。
一是保安局大楼。这座红白相间的宫殿式建筑是广场上的标志性景点,修建于18世纪末。特别是大楼的钟楼更是广为人知,至今,每到新年前夕,马德里人还会聚集在这里,聆听午夜12点的钟声,吃下象征好运的12颗葡萄,迎接新年的到来。
二是“熊和树莓”雕像。这座雕像就是马德里的市徽图案,位于广场的东部。憨态可掬的小熊抱着树莓树,形象栩栩如生,很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据说,马德里的原意是“妈妈快跑”,源自于一段勇敢的小男孩、妈妈、猎人与一只棕熊的美丽传说。
三是零公里标志。在保安局大楼正门前的街道上,镶嵌着一块环内是伊比利亚半岛的地图、地图中央标有“零公里”字样的牌子,这是西班牙全国所有公路的起点。并且还作为城市中心点的地理标志,马德里市区的门牌号也是从这里开始编排的。
四是卡洛斯三世骑马雕像。这座雕像的主角是马德里一位备受尊敬的市长卡洛斯三世。在纪念雕像的铭文中,详尽描述了查理三世的管治历史。这座纪念雕像由高九米的花岗岩底座和青铜雕像组成,是马德里历史的一份见证,也反映了百姓的人心向背。
在太阳门广场的西侧,我们步行约十分钟就到达了马德里的另一个著名广场——马约尔广场。该广场位于马德里老城区的核心地带,由西班牙国王菲里普三世于 1616年开始修建。
马约尔广场是马德里最热闹的人群聚集地之一。我们看见,这是一座有着独特风格的四方形广场。横向128米,纵向94米,由4层楼高的建筑围合而成。
我们看见,座落在广场中央的是菲里普三世英姿飒爽的骑马雕像。自1619年雕像建成以来就一直守护着马约尔广场,历经几个世纪的风霜雪雨依旧屹立不倒,并以不变的视角,见证着马德里社会历史的变迁。
在我们看来,马约尔广场不仅是马德里的象征,更是马德里历史与现实、文化与风情的交汇点。她的每一个角落,都应该留有关于这座城市繁复精彩的故事,并等待着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旅行者去探索,去发现。
马德里王宫则位于马约尔广场的西侧,两者相距只有500米。马德里皇宫是一个非同凡响、仅次于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和奥地利维也纳的美泉宫的欧洲第三大皇宫。
此前,我已有幸游览过凡尔赛宫和美泉宫,这次有机会走进马德里皇宫,也算是圆了遍游欧洲三大皇宫的愿望,同时,也让我对欧洲皇宫的历史和各自不同的建筑特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据导游介绍,马德里皇宫是波旁代表性的文化遗迹,始建于1738年,历时26年才完工,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得最完整且最精美的宫殿之一。现在,马德里皇宫已被辟为博物院,专供游人参观。
我们看见,皇宫外观呈正方形结构,每边长约180米,巍峨雄浑,富丽堂皇,宫殿的主体全部用砖石构建,我们没有在其中发现任何木质的材料,在那个时代的建筑中,这可是难得一见的绝品。
皇宫的前院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如果你站在广场高处的露台上,就可以一览无遗地俯瞰整个马德里市区所在的高原,景观壮丽,令人心旷神怡。
据称,马德里皇宫共有2600个房间,目前仅对游客开放了其中的50间。其实,我们作为一个匆匆过客, 参观马德里王宫,似乎并不需要、也不可能深入去了解每个房间的历史背景,但我们可以用心去感受其设计的精妙,欣赏其布局的精美。
尤其是,我发现,皇宫内大理石地面的巧妙拼接、穹顶光线的精准运用以及各个房间设施的放置、搭配都很为讲究,都称得上是装饰美学的极致体现,很值得我们细细去欣赏、去品味。
我们看见,现在室内开放的只是部分的宴会厅,卧室和休息室,其室内的总体风格都带有明显的意大利色彩。
皇宫内还展出了许多精致的金银器皿和绘画、瓷器、皮货、壁毯、乐器及其他各种皇室用品。特别是,内墙上的刺绣壁画及天花板上的绘画,看起来还是完好如初,鲜亮夺目,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虽然,在马德里我们只看过了有限的几个地方,但我已感觉到,现代建筑与文物古迹的交相辉映,应该是这座城市风光、风情的最大亮点,马德里就是一座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经典地标。
在马德里一条条长短宽窄的大街小巷,我们看到了许多各个时期最具本土特色的城市遗迹,一路走来,仿佛就是对马德里不同时代文化与文明成果的一次简约而盛大的观礼。
颇为有趣的是,根据地理时区的划分,北京时间与马德里时间虽有6个小时的时差,但我发现,那里的太阳似乎比我们认知的时间落得更晚许多,当地时间晚上十点的时候,还能看见马德里的天边透着明显的光亮,头顶上还是一片漫天绚丽的红霞。
作为一个旅行者,我是真的喜欢马德里盛夏时节这种夜短日长的节奏,如此,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更为从容地观光游览。并且,我相信,马德里人一定也会如同我们一样,欣然地享受大自然赐予的这种安排。
只是,这种地理现象的存在,让我又想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包括我们看到的马德里这座城市的过去、今天与未来,不也都如同马德里夏日晚上十点的红霞,都是历史与现实、人类与自然、主观与客观博弈、交融、进化的结果吗?!
我想,晚上十点,毕竟只是我们人为主观设定的一个时间坐标,而真正可以反映马德里此刻实际天色的,还是天空中那片正在灿烂或已慢慢暗淡的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