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候班里女孩子有阵子流行看张爱玲,我却不喜欢,总觉得文风透着压抑,让人喘不过气来。直到岁月这么一路流淌到年长,才渐渐能看一些悲剧故事。张爱玲笔下那个世界,如今看来恍如梦境。
在豆瓣上看到老舍国际话剧节有一出张爱玲原著的《金锁记》,我便想起了幼时就爱张的双鱼座好友。她看了直说要去,于是我们一拍即合,买了两张99元的便宜票。
天桥艺术中心二楼包厢2排,比想象中看得清晰。开场前她给我打预防针:这是个悲剧,会看得很压抑。我暗暗提醒自己千万别入戏太深,哭出来不好看。还好,这个位置离舞台没那么近,我这近视没带望远镜也看不清演员脸,只能通过肢体语言和声音来感受,相对触动会小一些。
上半场讲述七巧嫁入姜家到分家的过程,截取了几个时间点:1907年、1912年、1920年和几年后分家。下半场主讲七巧女儿长安的婚事。确实看得人揪心。
假如七巧不是麻油铺家的女儿,她也许会像三太太一样,任三爷在外面花天酒地讨小老婆置别院,安分守己做个等男人回家的好太太;
假如七巧的丈夫不是得了痨病长年卧床不起,她也就不会嫁入这个家,走向她悲剧的命运;
假如七巧的哥哥没有贪图几百个银元把妹妹嫁入姜家,她也许就在街上那些中意她的男人里挑一个嫁了,总归会收获一份感情,踏踏实实地把日子过下去;
假如七巧没有那么不甘和不忿……
但怎么会没有那么不甘和不忿?
“就连背我进门都是他弟弟代劳的,怎么不连洞房一起代劳了?”(七巧自语)
“你背我进了姜家门,我就是你的人了。”(七巧对三爷)
“三妹妹,你试试贴二爷旁边坐坐,那个肉……”(七巧对三太太)
“巾帼须眉?我倒是想跟你们换换!”(大太太称赞她独力抚养一双儿女是“巾帼须眉”,七巧立刻反唇相讥)
七巧成不了三太太那样的温婉贤淑,不仅仅是因为她出身麻油铺,善于骂架,更在于她很清楚自己踏入姜家后就没有了未来和希望,而剩下的日子,只有靠自己挣一口气。痨病的丈夫不会病好,周围人看她的眼光不会改变,没有人陪着她、心疼她。偶尔三爷虚情假意几句话,又分分钟翻脸。
一个人孤独地面对全世界的冷眼与嘲笑,她除了骂、狠狠地骂、在每个场合骂,让每个人都怕她、躲她、恨她,她还能怎么自处?
毕竟,她也只是一个麻油铺的女儿,一个正常的、向往正常情爱的女人。
这出戏的妙处在于全程粤语。粤语本身发音多,七巧的演员用各色让人难受到骨子里的声音演绎出七巧内心的苦恨与扭曲的心态,你会忍不住害怕,觉得七巧已经疯了,然后你会忍不住去想,逼疯她的到底是什么?
鲁迅先生说的好:吃人的礼教!
看完这场《金锁记》,我想起了一句教科书上的话: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感谢前人,让我们能自由地恋爱。
感谢焦媛实验剧团,奉献一出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