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小说的第一部终于看完,从去年年底经过一个春节,断断续续,中间又穿插看了些别的书。大部头的历史小说,真实与虚构穿插,史实与故事交织,第一部《黑色裂变》以秦献公开头、秦孝公与卫鞅的君臣合力强秦、嬴驷登基而卫鞅被车裂为结束。
作为第一部的主人公,卫鞅和他的变法固然是重头,但秦孝公嬴渠梁在墨家总院的论政、孟子在齐国稷下学宫的辩论、孙膑围魏救赵和围魏救韩都很有趣。
公子卯的为官论
“少做事,多走动”六字诀,读这一段笑出声。歪人有歪理,却也实话实说,古往今来奉行此道的为官者大有人在。世道艰难,大部分人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纵然有恨,苛责不得。
墨家总院的武侠风
书中把墨家写成了一支不受任何国家控制的江湖之师,但凡看到哪国苛政暴政或是大国欺压弱小便要出来维护天下正义,导致看到跟墨家相关的段落就像在看武侠小说。作者笔下自诩公义自视甚高的门派,本就不受读者待见,所以当秦孝公只身前往神农架深处的墨家总院与众人辩政、用有理有据气势非凡的实力碾压墨家众弟子时,读者拍手叫好,秦孝公的光环又增大了一圈。
围魏救赵和围魏救韩
庞涓和孙膑的两次交手,以0:2和庞涓战死为结束。这两次战争是这部书里我最爱的段落,而两战相比,围魏救韩更精彩,是围魏救赵的2.0升级版。庞涓和孙膑这对同门师兄弟,平民出身vs名门之后,刻苦勤奋vs智慧天赋过人,两次大战是二人公私两方面的较量,孙膑以绝对优势胜出。庞涓真名将,但面对更强大的对手,只能含恨而死,而孙膑注定受人膜拜。
孟子在稷下学宫的辩论
孟子、孙膑,一文一武一明一暗入了齐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书中对法家墨家兵家儒家的主要观点都有引出和对比。孟子跟稷下学宫的众人辩论治国之道,是书中展现儒家治国思想的重要段落。在群雄争霸的年代,儒家的“仁政”显然不符合当时形势。
秦孝公和卫鞅
这对君臣赚足了眼球。作为卫鞅背后的男人,秦孝公才最让人佩服,“权力天才”是作者对他的评价,他的过人之处不在于文治武功开疆拓土,而是对危险的敏锐嗅觉并化解潜在威胁,巧妙为卫鞅扫清障碍,从头到尾给予卫鞅最大的信任和支持。有才干者,首先要跟君王想法相合,其次要获得君主的信任,方能使才华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也是卫鞅最开始三试秦孝公的原因所在。卫鞅变法成功,一半以上的功劳要归于孝公吧。
孝公:“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
商鞅:“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车裂商鞅
秦孝公给了卫鞅封地,赐姓商。孝公死后,商鞅被秦惠公车裂,罪名为谋反。而书中的商鞅直到死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他的理想融入死亡,成为秦惠王嬴驷铲除氏族和发兵六国的由头,商鞅死得其所。不管历史和虚构的差异有多大,像这样的前朝重臣必是新主心中过不去的坎,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建功容易退身难,功高震主,从来都不是好事。
昨天晚上站着不动两小时看完了第一部结尾,美好的阅读体验总是带给人极大的快感,我就是喜欢那些闪烁着智慧胸襟胆识理想的人性光辉。治国之策、为官之道、用兵之法,妙极,不同观点之间的雄辩,妙极。历史有虚构,小说亦写实,我要赶着去看第二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