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孔夫子竟然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文图 / 刘志学

(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谋圣鬼谷子认为,人在说话的时候,一般会有五种情况:一是病态之言;二是幽怨之言;三是忧郁之言;四是愤怒之言;五是喜悦之言。古代的说客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成功案例,主要是因为他们面对各种情况,分别灵活运用了这五种话术。这其实就是俗话所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即使是圣人孔子,也会非常灵活地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去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

在周游列国途中,有一次孔子的马趁人不注意溜出去啃了路边的庄稼。农夫一看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被马糟蹋了,火冒三丈,立即把马拴了起来。孔子的弟子子贡去找农夫交涉此事。他凭着满腹才学,口若悬河地跟农夫讲了一通大道理,哪知道,那名农夫根本不予理会。

孔子听了子贡的汇报后说:“你说话之所以不起作用,是因为你的那些话搞错了对象。就好像请野兽享用祭祀供品,请飞鸟倾听宫廷韶乐那样不靠谱。”话说完后,孔子便请他的马夫去通融此事。

马夫见了农夫后说:“老兄你没有去过东海之滨吧,那我也从来没有来过你们这里,但两地的庄稼却长得一模一样。那么,这匹马怎么能搞明白这庄稼是哪家种的,能不能啃来充饥呢?”那位农夫被这番道理逗得乐不可支,高高兴兴地把马还给了马夫。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我们要“和明白人讲理,与踏实人做事,同厚道人谈情”。子贡在目不识丁的山野之人面前谈诗论书,这就是不知变通的读书人动不动就误国误事的原因。子贡和农夫明显属于两个阶层的人,其穿着、气质、学识等等相差太大,子贡说的话哪怕再有道理,农夫也听不进去。那么,孔子为什么不先派马夫前去交涉,却听凭子贡前去跟农夫理论呢?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子贡心里一定不服气。所以孔子先让子贡去碰了钉子,再让马夫前去收场。这么做不但让子贡心悦诚服,也让马夫有了发挥才干的机会。这就是孔夫子通达人情世理、有教无类、人尽其才的思想的具体体现。

常言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很显然,孔子把这句俗话所昭示的说话的场合、时机、对象等等,在带教徒弟的过程中,运用得炉火纯青。

(附俺的两幅毛笔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