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觉得把自己变成一台高速运行的电脑(数据库/人工智能.....)就能赚到大钱!丝毫不去考虑用电脑的是谁? Mr.J
“会怎么样?”这四个字用来着重澄清投资中最大的误解(与这四个字相反的意思是“会到多少点?)。这一误解即:投资是通过确定的数字、模型进行精确分析、判断的科学。把人性和事件的走向简化成数学公式,再将公式组合成模型。光是想想就觉得荒谬!但由这个基本假设衍生出来的实操如今都已漫山遍野,导致很多人从接触投资的第一天起,就在亏钱的路上狂奔。
投资是绝对的人文学科!是文科而不是理科!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其模糊性介于中医和美学(绘画、书法等)之间。而最大的误解源于股票机制自身的特性,带着人性、情绪的股民们对事件的发展进行个人主观的评价,大众的总体评价又通过股票交易产生一个最终的,确定的数字结果。而正是结果的数字化和确定性,导致大众误认为原因和过程也可以最大程度甚至完全的数学化、精确化。
这是绝对的愚蠢,因为这样的做法和旁观一名厨师做菜,用繁复数据、公式和模型来分析并确定最后菜品是否可口,并没有本质区别。
体重可以有指标,信念不行!公司有营业额指标,但主营业务下一步会不会发生变化,营业额反映不出来!CEO人品如何?遇到大事儿能不能扛得过去?通过公司现在的财务报表,经济数据,股价点位可完全看不出来!
所以,一旦没有了定性判断的内核,所有的数据分析都是荒谬的自欺欺人。
我们看一下最近的具体事例:
4月25日,A股大盘毫无征兆的暴跌,很快跌破了3000点,大家都在恐慌中猜测历史大底在哪里?有的人说2750,有的说2800,有的说立刻会反弹,纯粹的就数字论数字的无端揣测,毫无内在逻辑。
我们看一下大跌前后的相关事实依据:
4月21日,国务院出台历史性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意见(本年度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新闻之一),资金渠道悍然包括了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
结合3月31日财联社新闻,说明社会最稳定的资金要入市,手上的这部分随时会入市,天量规模蓄势随后。
4月22日,上海证券报发文,证监会带头与券商、基金明确表态:
什么叫做“就算打脸,也会站直?”就是知道波动会很大,但是底在这里!大跌之前,这三条新闻就已经给大盘点位定了性:绝对的历史大底,一定是最低点!
4月26日,经历一天的大跌之后,上海证券报转发央行的权威回应,进行了坚决的正面表态:
3000点这个数字什么也说明不了!但是这四条新闻,定了3000点历史大底,牛市起点的性,更准确的说,这四条新闻后面国家意志那只看不见的手,一定要托住这个底!为什么会跌?不知道!还会跌多少?不知道!但绝对不会太多!还会跌多久?不知道!但是绝对不能太久!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但凭借定性的事实足以坚定买入了!两三年回头来看,不会有任何悬念和疑问。
巴菲特有句名言:宁可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原文出处是1993年致股东信的中间部分:It is better to be approximately right than precisely wrong)。翻译很成问题,他老人家的原意一定是:我要的是模糊的正确,一旦追求精确,就错了!一语道破天机:投资以定性分析为内核和根本!因为只能定性,所以一定模糊,一旦定量,就是精确的错误。
再看巴菲特另一句至理名言:投资就是在便宜的时候买入好公司(后面漏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等!但是他一辈子都在等!)。究竟什么价格算便宜?跌下来才知道!好公司有标准吗?根本没有!要等多久?不知道!多高才卖?涨上去才知道!是不是一片模糊!但这~就是~赚到大钱的法门!
现在我们可以坚定的说,投资就是一系列的定性判断,然后等到了那个定性的结果。你信的,买的,是人,是公司,是事儿,是人心够大,百折不挠,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公司越来越好,事必成!
(PS:假想当年名不见经传的李小龙羞涩的拜见叶问,比划了3分钟,叶问就下了重注,决心倾注全力培养这位天才,高手自然有发现武术奇才的眼睛,没有数据,没有模型,但是人家不妨碍人家秒懂,这就是纯粹的价值投资。)
关键词:定性分析 模糊性 A股3000点暴跌 大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