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管理与管理者;
《组织行为学》中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由一个或多个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不同人的活动朝向共同的目标,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周三多版《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中管理的定义: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在特定的时空中,对组织成员在目标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协调的过程。
Stephen P. Robbins第13版《管理学》(2015)中对管理者的定义:管理者是这样的人,他们通过协调和监管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
(2)管理者应该具备什么能力;
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的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能力: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3)领导与管理有什么区别;
周三多版《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中领导的定义:领导,就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这个定义包括下列三要素:
1、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没有部下的领导者谈不上领导。
2、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这些能力或力量包括由组织赋予领导者的职位和权力,也包括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
3、领导的目的是通过影响部下来达到企业的目标。
沃伦·本尼斯(Warren G.Bennis)说:“管理者正确地做事,领导者做正确的事”。
约翰·科特(John P. Kotter)把管理过程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计划和预算,然后是建立组织和配备人员,最后是监督和控制。
他把领导过程也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确定经营方向,然后是凝聚团队,最后是激励和鼓舞。
你会发现,管理过程和领导过程都是三步,而且是一一对应的。计划和预算对应的是确定经营方向,配备人员对应的是凝聚团队,监督和控制对应的是激励和鼓舞。这两个过程看起来很相似,它们的差异在哪里呢?
它们的差异在于:管理是维持秩序,领导是实现变革。
罗纳德·海菲兹(Ronald Heifetz)说:管理是解决技术性问题,领导是解决适应性问题。
解决技术性问题,因为已经知道怎么做,已经有流程,所以就是正确地做事,就是维持现有秩序。解决挑战性难题,要打破现有流程,要改变所做的事,所以要求做正确的事,要求实现变革。
Sampark基金会创始人魏尼特·纳亚尔(Vineet Nayar)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一篇文章,探讨了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三个关键区别。
第一个区别是,管理者计算价值,而领导者创造价值。如果你在管理他人,这意味着你或许只是在计算员工创造的价值,但没有增加价值。相比之下,领导者更专注于创造价值。他们会说:“我希望在我处理A事务的时候,你能去处理一下B事务。”领导者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团队创造的价值,并且追随他的员工也都是价值创造者。以身作则和以人为本是行动式领导力的标志。
第二个区别是,管理者和领导者创造的圈子不同。就像管理者有下属、领导者有追随者一样,管理者创造的是自己的权力圈子,而领导者拥有的是影响力圈子。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二者中哪一个,最快的方法是看一看向你寻求建议的人中,有多少是下属之外的人。这样的求助者越多,你就越有可能被认为是一位领导者。
第三个区别是领导他人和管理工作的不同。“管理”指的是控制一个群体以达成一个目标,而“领导”指的是一个人影响、激励和帮助他人为组织做出贡献的能力。区分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是影响力和激励能力,而不是权力和控制。
纳亚尔补充,成功的领导者,能够超越问题去思考,有远见,并激励人们将挑战一步一步转化为机遇。
(4)我们该如何有效领导员工;
给他梦想、给他平台,给他施展才华的空间,提供资源支持、赋能
(5)我们面对的员工有什么样的能力与性格;
情绪是人的底层操作系统,能力是上面的一个个APP。
四种基本的生物性情绪: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根据能力和意愿把员工分为四类:
1、高能力、高意愿
2、低能力、高意愿
3、低能力、低意愿
4、低能力、高意愿
(6)如何准确的认识员工;
认识员工的目的在于选择组织需要的人,让员工发挥各自所长,解决现实问题;
1、优秀个体:人-人匹配,让优秀的人选择优秀的人;
2、角色匹配:一个团队各司其职,按角色匹配,不需要都一样,随时补位
3、潜力匹配: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潜力?全世界的行为学家以及咨询公司都在研究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模型。美国合益集团提出的一个模型:
合益说,可以用四个维度来判断一个人的潜力:
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你愿不愿意学习当下用不到的知识。比如坐在课堂里的同学们,就具备这种学习的积极性;
眼界的宽度,你有没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理解他人,或者叫“共情”的能力;
成熟度。有点虚,怎么着就叫做成熟呢?合益说,擅于把别人的反馈和工作的难题,看作自己成长的机会,就叫成熟。
对高潜力人才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接下来就是进行匹配。和什么匹配?组织在未来的发展战略。
具体的方法: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大五模型、MBTI等等
(7)如何激励我们的员工努力工作。
传统的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亦称“激励—保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1959年提出)。
双因素理论的知名度很高,你可能听说过。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公司所有奖励手段都可以被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保健因素指薪酬、工作环境、同事关系等基础因素,它们只能起到安抚作用;而如果你想点燃员工的工作激情,那就需要提供激励因素,比如晋升机会、对个体的尊重等等。
另一个基础理论叫做需求理论。它说个体在乎成就、权力、对群体的归属感。
不论是双因素,还是需求理论,它们都默认激励手段是外部的、强制的。
和传统的理论相比,当代动机理论它们隐含着不一样的前提假设,就是个体是工作的主角。如果组织想激励新生代好好工作,让他们打主力,就要把人家当作主角来看待。
激励新生代打主力最好,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他们当成投资对象、合作伙伴来看待。
理查德·布兰森是个传奇人物,他曾驾驶热气球飞越太平洋,还组建摇滚乐队,甚至在英吉利海峡旁边裸跑,以至于很多人以为他是娱乐明星。其实他在商业上非常有建树。他的商业帝国遍及航空、化妆品、电器、铁路、唱片等多个领域,是英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乔布斯都曾经视他为偶像。
理查德·布兰森激励员工的理念是什么?他说:“聪明的老板,总会先努力把员工培养成最优秀的人,然后再想办法留住他。”
这也是组织行为学的观点。既然员工忠于职业,那组织就帮他,让他意识到,这家公司是你职业发展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