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从多大的时候开始看比较好的文学作品,反正初中的时候就感觉到了,大师的作品都有浓浓的故乡情节。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风土人情乡音乡味奇闻传说,都是溶进血液里的,不用刻意去想去描绘。使人感到只有那片土地,才能孕育出这种风情和故事。不浮华不炫耀,落笔后自带一种厚重感。读来平实的语言,仿佛已经脱离了文字本身,自带灵魂,本能的喷薄出内心的情感,恰到好处。故乡是根,枝叶有枯有荣,只要根在,生机就无绝断。那个时候我就会问问自己,哪里是我的故乡?心里竟然是一片茫然……
一直是这个感觉,我没有故乡,没有根,心灵无处安放。后来读“只把他乡做故乡”又想了好久,这得有多么眷恋故乡啊!也为自己遗憾。
我出生地是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育林6队,在我不满9岁的时候,也就是还没有故乡的概念的时候就举家搬迁了。这么大的小孩子是不懂什么乡愁的。而且走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再也不会回来了,所以在我懂事的时候,潜意识就会认为,那个地方不属于我。
我的新家是父母的故乡,就是山东日照。我的户籍身份证上都是这个籍贯。我也以山东人自居,但这仅是现实需要,走到哪办什么事都需要合理合法的身份,从心理上讲我不认为这里是我的故乡。
刚到山东的时候,我心里很抗拒,因为我是黑孩子,没有户口。而因为我是超生的,这个问题又不好解决。在学校里我算好学生,但是常常因为这个问题被校长撵回家。这对我的伤害是很大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心里很恐慌。在家里的日子更不好过,邻居们都会议论我,没有户口,小黑孩儿,小多货……无心之言,但是对于小孩子,足够了。如果说乡长校长是迫于政策压力不得以为之,那么另有一些人就实在太可恶了。比如村里的小队长小组长,我现在感觉,他们纯粹是没什么事可以管了跑我爷爷那里去找存在感。当然都是老好人的面孔,打着关心的旗号,快找找人,把这个丫头的户口办了,这个庄上没第二个了……我爷爷一辈子老实软弱,对什么人都是敬畏的。这帮人又过了官瘾又有一种优越感。我爷爷家有一条养了10年的黄狗,每次他们去的时候它都会叫几声,我就去把它拦到一边。其实我知道它很温和,汪汪几声就拉倒了,我这么做就是因为我没处躲了借着这条狗不让自己那么难堪。时间长了我就感觉我还不如那条狗呢,它在哪都不碍事不碍眼,我在哪儿也是小多货……
也是那个时候,我意识到我和别人不一样,我是外来的。有了这个认知,我就特别的小心翼翼,甚至学会了卑微讨好,那个时候我不过10岁。我将所有的光彩和棱角收起来,对所有的人谦卑的笑……在人群里,我把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别的孩子都是好好表现自己以期获得褒奖,我则正好相反,我战战兢兢的躲在角落里,大气不敢喘,最怕别人注意到我,又会想起我是外来的将我撵回家……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很残忍的啊!想想我又做错了什么呢?对那个时候的我来说,最大的优越不过是有一个本地人的身份。现在想想这些,我还会掉下眼泪,特别心疼那个时候的自己。撒娇的年纪我逼着自己收起所有的任性学会隐忍,最应该天真无邪我却没有肆意的活过一天……
因为姐姐嫁到了大连,我也在大连呆过几年。刚到大连我心理上就无比的轻松,因为大家都是外地人!没有一个人带有让我刻在骨头里敬畏的优越感,我们都是外来的,我们是多么的平等!应该说我最轻松自在的几年,就是在大连,我的真正的交心的朋友也是在大连结识的。在日照,这个名义上的我的故乡,除了工作关系或者必要的人情世故,我甚至连个私底下相约着吃饭逛街的朋友都没有……并不是别人不接纳我,而是我已经习惯了在自己的心上设置一个屏障:我是外地人。我不跨过去,也拒绝别人跨过来……
在大连的时候大家时不时的聚堆聊天,说着说着就会扯到自己的故乡,最爱说的就是家乡的美食,东北的说酸菜杀猪菜,河南的说烩面,四川的说麻辣香锅重庆小面……味蕾是有记忆的,能记住故乡的味道和情义。我搜肠刮肚,可是没有,真的没有,我吃什么都香,到哪里也适应的很快。他们说我多情,走到哪里爱哪里,我表面以此自豪,可是心里深为遗憾:我的这种多情也是无情,没有哪一处地方让我魂牵梦绕……
如今我的生活也算挺安逸的,但是往深了想想其实贫瘠的一无所有!至少心是一直漂泊的,没有归属感。
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