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历经了一冬的寒冷,终于等到了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季节。我的心,似乎也慢慢苏醒。
随着年龄的增长,危机感越来越强,知识爆炸的时代,宛如面前有一条宽阔无比的大海,如果没有自己打造的一条船,那等于职场中就没了核心竞争力,将是无法越过黑暗到达阳光明媚的对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直纠结学什么?以及如何让爱好帮助自己在职场加分。这个问题我困扰了大半年。
进了写作群,越写越感觉累,写不出,写好了又没文采,写到后面不知道写什么,天天绞尽脑汁。
看看群里高手如云,就如同武林大会,也算是开了眼界,各个领域的朋友,大家倒都是以文会友。看到了巨大的差异,不再活的云淡风轻,有了危机感和紧迫感。
上海图书馆每月可以借10本书,我办了5年了的借书卡,阅读量也算可以,可印象深刻的很少很少,现在一写字完全暴露了,没有思考仅仅只是看,也没有做读书笔记,所以收获不大,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写不出很正常。
这个月我去豆瓣特地学习了,怎样科学有效率的看书,无意中遇见了思维导图。
无论是目标设定,时间管理,资源分配,会议报告,还是人生规划,都可以在一张纸上完整,清晰的展示出来,在任何关键时刻,即使再错综复杂的事情,思维导图,都可以帮助你理清思路。
《思维导图》展现了学习行为是一个记忆、理解、应用的过程。记忆变成了一道关卡,如何才能提高记忆的效果呢?作者提到,日常学习中我们所使用的笔记绝大多数是线性的、纯文字的,在学习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效率平不是太高,因为在记忆的过程中我们右脑没怎么发挥作用。想要右脑发挥作用,就得在笔记中添加一些纬度、色彩等,这样记忆的效率便会大大提升,思维导图便在此情景下产生,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思维导图会带我们进入视觉化的思考,即6W——为什么、谁、多少、什么时候、哪里、怎么样。这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5W1H模型,其实也是同样道理。相比现在的电脑绘制思维导图,手绘思维导图更加灵活多变,在进行知识管理、时间管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后看完书可以画思维导图,加深理解,可以对知识点进行一个梳理,尤其枯燥的工具书,画完之后,以后再看时一目了然,也是可以看到整个知识面的框架图,加以深挖,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见识,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中。
和身边的人用思维导图去分享知识点,在分享中检查自己的了解程度,在分享中碰撞出新火花新灵感。
见到好的知识,资讯,和文章,画下来,快速消化和吸收他们,并变为自己的储备。
将我们摆渡过岸的航船有很多,在运动中可以化解心中的烦闷之河。
多学一门语言,也是一条船,帮你安全摆渡。
学会做PPT也是一项技能,船有很多,关键是要提前打造,它需要审视内心,了解自己,找到最适合的并坚持下去,那无论前方再坎坷,这条雪藏的船都会为我们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