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从容优美的昨日世界已消逝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结尾。

诚然,通读张爱玲的作品集,就会发现苍凉凄凉等气氛弥漫,其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现出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可见此言是有据可究。于我而言,《倾城之恋》更是悲剧性极为浓烈的代表。虽然表面看似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让人察觉不到潜在的悲,实则乃是应了那句“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骨子里道不尽的悲凉。

小说一开始就描写到白公馆里的老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万盏灯的夜晚,只有白四爷单身坐在破阳台上拉胡琴,咿咿哑哑,无奈却跟不上生命的节奏。才刚开始就能感受到那种压抑着的凄凉,下面即将发生的种种又何尝不是悲剧下不安分的产物呢?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如何,似乎可以略窥其一二了。当然,这也是基于张爱玲笔下,方敢下此断言,其文悲壮苍凉,很难从其笔下见到有喜剧性的一面。这也是和作者本人的经历有着密切联系,作者本身也是一个传奇,从文本中也能听到作者的声音,作者对于人物的塑造无不是精心设计,一环扣着一环,极力地展现出在当时战争前后背景下,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等的看法,进一步来说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表露挣扎及人性中存在劣根赤裸裸的揭露。

从容优美的昨日世界已经消逝,白流苏不再是像以前那样年轻,而是一个已经离了婚的寡妇,依靠以脱离将之视为累赘物的原生家庭,饱受冷眼嘲讽,看尽世态炎凉。亲情是否能够胜过一切?没有了经济上的独立,纯粹依赖家里,或许根本就无法在家庭中有立足的一席之地。什么亲情都是假的,一反平日所认同的条例和亘古不变的话题。

作者在此就是将这些东西撕给人们看,对人们传统观念造成冲击,借最为常见的家庭伦理来直视人性中的弱点。在当时,究竟什么才是白流苏最好的出路呢?对于她来说,家是把自己绣在里面的屏风,封建观念的束缚,无疑是障碍重重。要想获得自主的婚姻和爱情,就得冲破这道屏障。

除了选择走上“女结婚员”这条道路,白流苏是否还会有其他的选择?生长在遗老的家庭中,白流苏想挣扎逃离出来,却又不能够出来抛头露面工作,只能乖乖地呆在家里成为一个“女结婚员”,保持着淑女的身份。说到女结婚员,这又是女性的一大悲哀,只有尽力地提升自己的价值,结识更多上层人,才会有很好的经济依靠。

白流苏与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主人公郝思嘉一样,却又有不同。在战争状况下,身为寡妇的郝思嘉精明务实,放下淑女的身份出去工作赚钱,方能够在现实的生活中生存,被别人视为市侩的黑心商人,甚至在有必要的时候可以拿自己的婚姻去换钱。白流苏达不到像郝思嘉那样,她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就拿自己当赌注,远赴香港,为博取范柳原的爱情,争取寻求到金饭碗,获得经济上的来源。不过两人都为情场高手,互相斗计调情,各怀鬼胎。最后因一场战争,使原本只是想要白流苏成为其情人的范柳原有想要给她婚姻上合法的认可。白流苏也算是在这场赌注中赢了,但同时也是输的那一方。她的这段婚姻其实也无异于第一段,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区别。

这段传奇的爱情故事算是动听,但是细看下来可谓是千疮百孔。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港战成全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他们之间的爱情看似很美好,虽然白流苏在最后似乎达到了自己目的,可是范柳原再也没有不说俏皮话给她听了,省下来说给其他人听,显然最后这段婚姻是不幸福的了。

可以说这是一种幸运,在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结婚员中白流苏还算是庆幸的,其实这样也是一种悲剧,表面上的团圆背后的苍凉。最为戏剧性的是四奶奶也决定和白四爷离婚了!曾经极为反对白流苏离婚的四奶奶也学白流苏勇敢跨出了这一步。是女性意识的觉醒吗?很难说!

在小说中,作者的写作技巧可谓是不言而喻了,华丽的辞藻同样是精彩的组成部分,小说前后末尾相呼应,再一次提到胡琴咿咿哑哑地拉着,拉过来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中间将范柳原离开的日子和香港战争的爆发时间重叠在一起,因而就构成了时间上的吻合,巧妙的写法将两人的爱情故事结合起来,真是倾国倾城,但读来还是有说不出的悲凉。这个悲凉的人生,似乎还在上演着,上演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