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无时无刻,都生活在「关系」中。你在工作中,跟同事共同协作达成目标,这是同事关系。在生活中,你跟母亲唠唠家常,这是母子关系。即便一个人在家,你可以光着膀子到处闲逛,但你却知道不能这样走出自己的房门,这就是你跟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关系互动中的彼此,都会相互影响,彼此都是对方接收消息的信息源。信息源发生改变,接受到信息后的想法就会发生改变,行动会随着想法表达出来,对方接受到这些信号,对角色的期待发生变化,关系也就发生了变化。
比如一对在热恋中的情侣,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吵着要分手,一会儿两个人好的就跟一个人一样……这种阴晴不定的变化,反映出来的就是「关系上的动态变化」。
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关系是一成不变的。当说出「山盟海誓、海枯石烂」的那一刻,我相信那一刻在真情实感上的流露是真的,可是时间场景都会变化,人也会随之而改变,彼此互动过程中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当然,每个人在处理不同的关系中,都会有不同的「习惯方式」,这种习惯的处理方式,往往就能反映出这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跟家庭成员之间所呈现出来的互动模式。因为家庭,才是这个人最初的成长环境。
而这些家庭关系的不同互动模式,就会通过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透过角色层面的期待,把关系展现出来。对方期待你承担的角色,这就是关系。而这份期待的角色,就是对方内心真实想法在你身上的「投射」。
这份投射会被你的内心捕捉到,你就会感受到他传递给你的这份情绪。你的回应方式,也会表达出自己习惯的互动模式,把你的感受投射给对方,期望对方承担这样或那样的角色。
而你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背后更深层次反映出来的,就是「两个家庭之间习惯不同的互动模式」。所以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很有趣的结论:关系对,聊啥都对;关系不对,聊啥都是聊关系。
如果你有心观察这份关系上的互动,你就能顺着对方的「习惯性的应对方式」,看到他小时候跟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比如跟父母的关系,跟兄弟姐妹的关系等等。
而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其实是「不含诱惑的深情」,也就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纳你,而且不给你设任何条件。如果反映在家庭环境中,就是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这种现象,在精神分析的领域叫「抱持」。
对个人成长来讲,能遇到无条件给你抱持的人,这份礼物就太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