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单海勇老师推荐的书《金榜题名以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按照海勇老师讲的看书方法,先看序言,再看目录,然后按照自己想了解的内容有选择地看,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书里所探讨的话题正是我想了解的,作者是一名在校硕士研究生,围绕主题表达的非常详尽,语言诚挚、朴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在此真的要感谢海勇老师!
我的孩子正在考研,但学习效率不高(我感觉,也许是我比较焦虑)。在大学期间,我们家的资源是不错的(他上的是我的母校,我的校友还问我,他想不想当学生会干部,他说不想,我也没再劝他),可惜我没有重视,盲目地认为孩子应该自己去自由地面对大学生活,而不需要家长动用各种关系去干预。结果他从大二开始就说不喜欢专业课,我也没刻意说服他,当时报志愿时,确实是我帮他选的,他没有强烈反对。我是按照概率论的方法选的经济类的学科,按照北大教授的说法,经济是霸王学科。我不知道应该怎样定义孩子的心理,我不太懂孩子教育,工作又比较忙,我和他爸爸(985大学博导,但也不懂教育,年轻时对他的学生还发脾气)对孩子学习成长还是延用上一代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还自以为很正确。孩子学习多半靠自己,小学时在一所在市里排在二三名的学校,不是很费力就可以排到班级前十或前五。但是到了初中,是通过选拔上去的,现在回想那个时候在数学上就落在后面了,跟我本人不太喜欢和重视数字有关,没在学龄前和上学后重视过数学的早期开发和补习。上初中以后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当时正是补习奥数非常火的时候,孩子也上了相关的课,但效果一般,我现在分析是上晚了。数学成了孩子成绩中最不理想的科目,孩子有一阵在学校老师的鼓励下,非常认真地学习,回到家里主动就坐在书桌前做作业,根本不用提醒。但是期中还是期末考试,才考了19名,他就开始气馁,觉得那不是他理想的成绩。其实,他初中的学校在全市中考成绩连续多年排第一的,如果一直保持好这个成绩也是相当不错的。班主任老师也多次提醒我,我当时还没太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还是比较佛系。客观地说,也是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最近,跟一个同事聊起孩子的成长,他的孩子在一个双一流大学读博,他说你们遇到过的问题,我们都遇到过。正是如他所说,孩子都差不多,只是我们遇到问题时,没有恰当的方法,家长没有能力和能量去解决这些问题。
我始终知道自己的欠缺,但没有及时进行学习和改进,这也是我为什么来心时代学习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