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6 A的力量》-如何成为你孩子眼中的英雄
作者:[美]麦道卫 迪克·戴依
翻译:黎颖 王培洁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8年4月第十次印刷
ISBN 978-7-210-02833-8
Day1
这是一本育儿类书籍,更确切的来说,是一本介绍怎样构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健康的家庭环境的书籍。
今天读了这本书的第一章 永远别想敷衍孩子
内容阐述三个主要问题点
1.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2.英雄的定义
3.需要父母成为孩子的英雄的原因
1.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造成家庭结构的变更,例如,女性也不再只着眼于做一个家庭主妇,“事业妈妈”应运而生;随着离婚率的不断攀升,单亲家庭的比例也不断上升。这种情况下,势必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
书中提出“相互依赖”这个词,它字面意思是“依赖于……”,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举个例子,你身边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家庭中,爷爷和爸爸的关系不是很好,接着,爸爸和儿子关系也不是很好,再往下,儿子和儿子的儿子关系也不是很好。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不会将这种现象串联在一起去思考,而是会单拿出一代来分析,可能因为脾性不投,做事风格不同,有代沟,三观不同等原因造成,从来没有想过这个一系列的因果循环,这种现象就叫“相互依赖”。通俗来讲,你生活在什么样的生活环境,父母传输给你什么样的生活理念,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又会把这种特质在你的生活中延续,你的孩子也会不断继承。所以,一个人的“相互依赖”现象往往源于他与父母的关系,自己孩童时期留下的巨大阴影。提出这个概念的密尼兹和梅耶尔博士深信:“相互依赖”的影响会涉及几代人。也就是说:一代人的问题会不停地传承到下一代,除非能有意识地打破这个怪圈,否则它将永远循环往复。
2.英雄(偶像)的定义
书中所说的“英雄”,我愿意在此理解为“偶像”,我们了解英雄的概念,就是从词典或社会上获取,这个概念恰恰阻挡了父母成为孩子的英雄的脚步,大多父母们都认为,自己不具备定义中英雄的特点,没有足够的“魅力”,所以孩子们的英雄变成了蜘蛛侠,奥特曼,周润发,TF男孩,鹿晗等等。作者认为,社会上认同的英雄定义,并没有明确“阐述”这个词的真正内涵。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应该是我们想要效仿的,做他所做的,过他所过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不想那么他没有资格成为我们的英雄。英雄的新定义:任何一位具备同情心,品格优良,言行如一,诚实正直,并且以身作则的父亲或母亲。
3.父母成为孩子的英雄的原因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关系,能够超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紧密关联。圣经里说过:孩子不会高过父母,所有的孩子,当他们长大成人时,都会承袭父母的秉性。
作为父母,我们希望孩子女身上看到什么样的品性?他们目前从我们身上看到的,就是未来我们能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决定了他们以后具备的生活素质。因为社会会给他们误导和谎言:只有表现良好才能获得他人的肯定,你的自身价值取决于你是否符合这个社会所公认的成功标准。所以,当我们教给他们的正确理念够坚定,他们会用这些美好来抵抗这种欺骗,他们也会逐渐发现,个人的成功,地位,美貌和财富不会带来永恒的幸福。所以,父母成为孩子的英雄,目的是保护他们,是他们在身处伤痛、敌意和精神匮乏的环境时能够活出充实而又丰富的人生。
真正的英雄,是那些通过长期相处后,你可以在他们身上真实地看到优点和缺点的活生生的人。愿意为孩子树立典范的真实的丈夫和父亲、妻子和母亲。也请所有的父母记住,做正确的事情,永远不晚,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在十年前,还有一个就是现在。永远别想敷衍孩子,郑重看待他们为家庭的成员,他们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要忽视他们,也不要用言语敷衍他们,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行动。
6A:接纳,赞赏,关爱,时间,责任,权威
2018-5-13
Day2 第二章不是要只是期待,要事先计划
我们为人父母,没有一个人是经过事先演练过的,都是边做边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完整借鉴到的,也只是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成长经验。
文章中有一点谈到,父母要善于向孩子表达你对他(泛指)的爱,例如,抚摸,拥抱,触肩,口头表达等等,而不是想当然的认为“他肯定知道我爱他的”。我们中国的父母们相对西方国家来说,可能在表达爱的表现上是略逊一筹的,我们一直讲究内敛的感情表达,特别是90后之前的父母们,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这方面也在逐步进步。但是,那些些受家庭影响,承袭到上一辈父母的教育观念,并且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相互依赖”,也没有自主的去改变的还是不少的。
我的姐姐,文化水平不高,目前有三个孩子,当她有第三个孩子的时候,大女儿已经七八岁了。我很清楚的记得,当她的大女儿想要靠着妈妈,并且有撒娇倾向的时候,我姐姐说了一句我非常熟悉的话:“你都一百三了,还跟个小孩子一样,我累死了,你去靠着沙发呗,别倚着我”,然后再加一个白眼儿。这句话,在我小的时候,我妈妈同样对我说过,我不知道姐姐有没有听过妈妈对她讲,以及她有什么感受,反正我清楚,我是很渴望靠着妈妈的。难道我妈妈不爱我吗?姐姐不爱她的女儿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如果我没有读这本书,也许以后我也会这样对待我的的孩子,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错误的,尽管童年时期的感受并不美丽,因为认知局限,所以没有自主意识去改变。
所以,如果你爱你的孩子,那么请完全接纳他,不因为他的表现好或者差,而放弃表达爱,你爱他,不是因为他的表现。而是因为他是谁。也不要吝啬表达你的爱,他们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细腻敏感,他们永远不会嫌你爱的多,只会嫌你少,还要记得,说与做同步。
2018年5月14日
Day3
第三章 忽视了亲密关系,规矩就软弱无力
当家庭中的孩子表现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我们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孩子不听话,可能是社会太乱了,听到的看到的都对孩子产生影响,所以孩子很容易有逆反心理,对抗父母。其实社会是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但是我们深挖根本原因,其实还是在于父母和家庭。良好的亲密关系对家庭“规矩”是起推进作用的,反之,就是负作用。良好的亲密关系不能少了接纳,爱,陪伴,你不花费时间陪伴他们,他们就无法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他们永远分得清你是不是在敷衍。
我儿子,现在刚满14个月,令我奇怪的是,他从很早以前就和爸爸关系很好,爸爸下班回家,谁也不要,那种拥有了爸爸就拥有了全世界的幸福感一直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就连会叫爸爸也是从很早就会了,最近半个月才开始叫妈妈。说起这件事情,好有挫败感,我下班回家带他,夜里不睡我陪我哄,为啥我没有得到他的认可?最近我好像得到了答案,他爸爸每次陪他,都是专心致志的陪他玩,手机是从来不拿的,陪他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拒绝做我分配给他的所有任务;以往我陪孩子的时候,手机经常带在手边的,时不时拿起来看看,当孩子要跟我玩的时候,就有可能看到我正在玩手机,他的呼唤没有得到回应,他应该也会有感觉的。我一直觉得他才几个月大,啥都不懂,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孩子的感知灵敏到我们想象不到的地步,我想,这也是他喜欢格外爸爸的原因。最近我有意识的丢掉手机,明显觉得他也乐于与我亲近了,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是行为表现总是会告诉你哪里做的不好,所以,你可以去欺哄一个骗子,也可以去愚弄一个傻子,但你绝敷衍不了一个孩子。
很庆幸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有意识的去了解关于亲子教育的相关知识,还来得及纠正自己的错误,为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减少不足,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现在的努力付出,相信孩子会在不久的将来带给我美好的“回报”。
2018-5-15
Day4 只有你先接纳了孩子,孩子才会接纳他自己
接纳是建立所有关系的根本,交朋友也好,交往也好,这些不必细说,亲子关系中接纳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可能会说,父母和孩子之间还存在接纳这个问题吗?有哪个父母不爱孩子的?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关键在于,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父母们的表现是否也确实表现了接纳?父母的接纳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的必备条件,父母的接纳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例如:当孩子按照父母的指示,某些事情做的很好啊,取得了好成绩啊等等这些都是有条件的接纳,无条件的接纳在与不管孩子做的好或者差,你都会爱他并真心实意的接纳他。人都是不完美的,都会有缺点,都会做错事情。当做错事情的时候不要讽刺,说教,这些会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自信心,产生自我怀疑并形成自卑的性格特征。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完全照着别人的眼光来生活,每做一件事情,最先考虑的是别人怎么说怎么看,他们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不认为是因为自身而被接纳,而是因为自己做了什么事情,获得了什么成就,有了什么地位,拥有多少财富等这些在外表现,他们认为自己必须要像别人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是典型的因为接纳问题产生的自我价值感扭曲及自卑心理。
我妈妈是严重的靠“别人”生活的人,她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人家又该怎样怎样说了”,有时我会觉得她活的很累她的所有喜好审美都是基于别人产生的,时时盯着别人的反应,现在我明白了,其实妈妈内心应该也是自卑的,也许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也许是后天生活的艰难造成,无从考证。我和姐姐在妈妈的影响下也有这种倾向,只是相对来说没那么严重,而现在我在有意识的改变自己,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更理性的看待自己,描绘自我形象,跳出“相互依赖”的影响。
你想要从现在接纳孩子,永远不晚,先从接纳并让他们感受到你眼中的他独一无二开始吧!
Day6 尊重孩子的独特性
最近几年我经常会在早安语或者别的什么地方看到类似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要做自己,因为别人都已经有人做了。可是很少有人考虑到,与其成人之后去不断重申要回归自己,那为什么不在孩子幼童时期教他成为自己呢?所有人其实都能明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可是涉及到孩子的时候,我们就总是忍不住想指手画脚,干涉他成为自己,塑造成我们想要他们成为的模样。我想大多的人都经历过“别人家的孩子”带来的伤痛,我们几乎就是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下长大,结果发现这是不正确的,可是面对下一代的时候,又不自觉的把“别人家的孩子”拿出来,按照这个模子来塑造孩子。为什么呢?孩子不完美,会做错事,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想想成年人也是同样会遇到同种性质的问题,你是怎么对待做错事的孩子的?当你做错事的时候。有人用你对待孩子的态度来对待你,你能接受吗?相信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少没有“马后炮”式的挖苦讽刺。这种情况下,接纳是很重要的,接纳代表你愿意接受他们的独一无二,愿意接受他们内在的无限的价值和尊严,愿意认同和理解他们。出现问题时,先认同,再来解决问题,毕竟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也是家长的责任。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以完美诠释正确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先与他们建立顽固的健康的亲子关系,他们乐于像父母倾诉自己遇到的问题和麻烦,而不是因为害怕挨骂或挨打不断隐瞒,父母需要先表现出感同身受,再帮助他一起解决问题,这个顺序很重要,它决定了孩子是否信任父母,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是否牢固,孩子是否时时活在恐惧之中等等。虽然这个顺序很难,但是我觉得,作为父母的人要努力尽量做到,因为培养出一个人格健全,自信,拥有良好自我形象的孩子比你留给她多少财富要有意义的多。最后,告诫所有父母,所有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用一套方法来教育所有的孩子,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生理和性格特征制定不同方案,还有最重要的,千万不要敷衍一个孩子。
Day7 20180517
第六章 接纳的意思:你是独一无二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难会因为孩子恶劣的表现还能去向他表达爱,我们可能会很严厉的教训他,板着脸,生气的语气,甚至讽刺的语言等。这一章就是在告诉所有的父母,接纳孩子,不是代表只接纳他的好的表现,乖巧,听话,成绩好等,我们接纳他们只是因为他是谁,而且他们的个人内在价值与他们的表现并无关系,个人内在价值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因为拥有多少知识,获得多少成就增值,也没有一个可以衡量它的标准。
可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因为父母们的这种接纳方式不正确,会导致孩子们有四种错误的表现方式:外貌,表现,地位和金钱。我们身边包括我们自己很少有不对自己外貌毫不在意的人,看看近些年微整形(整容医院)的火爆程度就知道了,这个社会也在不断地促使我们看中外貌,如果我们将外貌当做我们所追求的人生价值的话,我们很有可能也会继续有别的错误价值观,例如表现,一些人如果外貌无法实现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就会通过表现来获得,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是因为他的表现来赞赏他还是因为他只是他而赞赏很重要。我们需要让他们明白,个人的自我价值与表现没有直接的关联,这样的赞赏才有用。同样,金钱和地位也是错误的实现个人价值的自我方法。
Day8 20180518 第七章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
我们的父母或者身边的父母,包括我们自身,是不是都觉得帮孩子拒绝和远离罪恶是我们的责任?所以当孩子们犯错的时候一定要给他们教训,让他们永远记住不再犯同类的错误。看似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没有问题的,仔细分析一下,却是大错特错。
例如,当你很专心致志的在书房做事情的时候,分心之后可能会丢失原来的思维和灵感,这时候,你的爱人过来告诉你,你的孩子考试全部都得了满分,你会不会想,孩子原来这么棒,等下写完了一定要去表扬他一番。可当的爱人告诉你,你的两个孩子打架了,儿子欺负了妹妹,那你很可能丢下笔立即去处理这件事情。如果孩子们候机敏,他们就会发现,原来做的好并不能引起爸爸(或妈妈)的注意,只有做错事才会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错事改正之后才能获得父母的赞美。扪心自问,你希望向孩子们传达这像样的里面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样下去,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形成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
这样的状况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有没有么方法可以改正呢?有,就是赞美,赞美可以给人以价值感,知道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感到自身的重要性,所做的一切使人与众不同。培养学会随时挖掘孩子们可赞美的地方,随时随地锻炼积累赞美孩子们的语言,以便遇到孩子的时候张口就来。大到他们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小到为家里倒垃圾,这就像是你在工作的时候,听到老板的表扬;在家里做饭,听到家人们夸赞做的好吃一样,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教育孩子的基本本质不是逮着他们做错事,再让他们改正,而是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路。
最后,一定要注意,赞美是在完全接纳的基础上来实施,否则容易让孩子们倾向活在表现层面上,例如,如果我拿了全班第一,我的表现很好,父母就会赞美我。活在表现层面容易形成罪恶感,例如如果成年人或者你自己做错了事情会不会产生罪恶感?其实是羞耻感,这种羞耻感使我们不能接受自己。
所以,毫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然后再加上赞美,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完整的价值,让他们知道他们可以失败,他们可以放松,更有助于他们发挥全部的能力,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出于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绝望的努力,只是为了让别人接纳自己。
最后引用书中金句:比起孩子获得的成就,我更欣赏孩子的努力,我欣赏孩子作为人的价值,更胜于他们的努力?
Day9 20180519
第八章 避免培养完美主义者
你有没过这样的经历?我只有表现的很好,我才有可能被别人接纳,而这是完美主义的在外表现。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举动,就很有可能造成孩子走在自我表现的人生道路上,例如,我们中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望子成龙”,这种期望会带给孩子巨大的压力,再加上老师和同伴们给的压力,他们面对的压力逐渐上升,致使他们不得不按照家长、老师的期望表现自己。
完美主义者的心态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这种态度致使他们在人生路上,除了不断涌现的障碍和更高的目标,不再有别的内容,他们不接受失败-任何失败,一旦有一点令自己不满意,就会陷入沮丧,消沉,继而给自己定下更高的目标,完不成时再次感到挫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更有甚者,这样的心态会导致拖延心理,通过今天的阅读,发现其实我自己是有轻微的完美主义的,表现如下:如果我今天做了事件计划,这个计划可能没有休息时间,我自己会觉得休息一下都是犯罪,而执行过程中,如果因为意外任务或精力不足导致计划不能完成,那我就觉得今天是失败的,然后寄希望于明天;还会是不是的觉得爱人对自己的要求太低了;还有,我是一个拖延症患者,如果领导给我一个相对有难度的任务,那么我的大部分时间肯定是耗费在找资料上面,企图将任务完成的很好,最好得到领导夸奖或刮目相看,可结果总是会因为前期时间耗费太多,迟迟不开始最终影响完成质量。所以完美主义者很容易形成拖延心理。
你害怕失败吗?估计没有人不害怕失败,那么你敢于正视失败并越挫越勇吗?回顾那些成功人士,科学家们,很少不是经历过很多次失败才走向成功的,我不想老生常谈“失败是成功之母”,在这里,我来分析一下当你做某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赢?拿第一?获得别人羡慕的成功?如果是这些,那我觉得很遗憾,你离生活已经很远了。我们走进生命的过程,它是一个旅途,而不是终点。在生命的过程中,充满热情的走完一个又一个景点,而不是低头专注排除障碍,到达一个又一个目标。我们当然也是要设置目的地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在享受,而不是痛苦的被迫的到达目的地。
当我们赞美孩子的时候,也会涉及到竞争领域,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就进入了一个微型竞争社会。我们通常认为,竞争就是我要超过你,我要赢了你,你们都是我的敌人,这很容易造成孩子永远不能从“输-赢”的循环中走出去,这种对这个世界敌视的态度是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的吗?
作者提出“竞争可以是双赢”的理论,它看似很不切实际,但事实上,这才是健康的导向。当我们参与到竞争的时候,为自己设定目标,不要太关注输赢,只关注自身。竞争是为了激发我们都以最大的能力和潜力完成事项,如果做到了发挥最大潜力,那么,输也就是赢。这也是为什么需要我们赞美他们的努力而不是成绩的原因,他们自身比什么都重要,只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了,输赢都不会影响父母对他们的接纳,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失败,就会以轻松的心态做事情,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潜力,这取决于自我价值感的建立。
你的孩子爱你,是因为你能赚很多钱吗?是因为你是经理,总经理,董事长吗?是因为你一直很优秀吗?是因为你是名牌大学毕业吗?是因为你长得漂亮吗?我想不是的,他们爱你只是因为你是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我们为啥不能这样做呢?我们爱他们只是因为他们就是他们,没有别的原因。
Day10 20180520
第九章 拥抱可以产生令人震撼的力量
在这一章中,作者提到了在中国唯恐避之不及的词-性,这里提到的主要是青少年性行为,美国的情况我不做讨论,中国目前是什么情况呢?也许是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孩子还是在传统的家庭中成长,提到性的时候,还是会害羞、不知所措和逃避。但是也会有例外,我没有做过相关数据调查,不能给出准确的事实,但是就目前媒体发达的情况下,也不乏报道出来的初中生、高中生在公开场合做出亲密举动,大学生更甚。中、高学生早恋情况也急剧增长,大学生同居现象也比比皆是。按照作者的说法,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来自家庭,没有受到父母的接纳,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美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孩子从小学升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受到父母表达的关爱、亲吻,抚触和拥抱是逐步递减的,而且减幅相当高。对比中国这个更不善于表达爱的国度,在这些阶段到孩子们独立走向大社会后,这些东西会逐步降低为零吧。当孩子们没有受到父母的接纳,他们没有完整的自我价值和安全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觉得内心孤独,只能从别的地方寻求安慰及爱。他们无法辨别这些爱的真伪,只求在那一刻,能感受到被爱。如果一直得不到满足,一直通过性在寻找这种被爱的时刻,那么造成悲剧的人生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提倡父母们在家中的时候,每天都要给孩子大量的爱,他们以后是否能成为合格的妻子、丈夫和父母都取决于此。有的孩子。在长到青春期的时候会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不需要这些了,父母们千万不要相信他们,没有谁会成长到一个地步,不需要关爱,如果他们得不到,他们会想办法从错误的地方获取。
如果你很久没有亲吻、拥抱、抚触过你的孩子了,那么从现在开始吧,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爱,你的接纳,你的赞赏,帮助他们找到真我,在遇到诱惑的时候仍能够坚持自我。
Day11 20180521
第10章你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
如果你是一位父亲,你肯定听到过这样一句话,爱孩子的最好的表现就是爱他们的妈妈。这章中就是在探讨这个问题,通过大量的作者自己的经历、方法来描述他不断对妻子表达爱的过程中,对孩子造成的积极正面的影响是多么深刻。通过作者书中的调查以及我的所见所闻,很多孩子对家庭中父母离异这一现象产生极大的恐惧,进而造成他们缺乏安全感,不能抵御社会上的不良习惯,例如喝酒,性交易,毒品等。
父母之间表达爱,最好行为和语言一致,不要想着只用语言蒙蔽孩子们,他们比谁都敏感和聪明,你们是不是真的爱对方,他们一眼就能分辨,还是那句话,永远不要敷衍孩子。
除了父母之间相互表达爱,父母也要不间断的向孩子表达你们对他们的爱,这个爱越大越好,越频繁越好,他们内心会感受到无尽的安全感,并且愿意和你互动交流敞开心扉,在这里,父亲们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对女儿们特别是青春期的少女,表达爱,千万不要因为青春期中断爱的表达,父亲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女儿们如果没有从你们那里得到足够的,会给她们以后的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
表达爱的有效方式,除了最方便简单的语言表达之外,还有一种很有效的方式-“爱抚”,爱抚是指拥抱,拍肩,亲吻以及和善的话语。它被作者称为“触摸在情感层面的力量”,它有多神奇?你不妨试试看。
父母能为孩子们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彼此相爱。所以,反思我们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已经退化了爱的能力-这个从出生我们就拥有的能力,不过庆幸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继续将这种能力变强,那么,从现在开始吧~
Day12 20180522
第十一章 爱的城堡是由“时间”构筑而成的
第十二章 如何抽时间和你的孩子相处
在这个“人往高处走”的快节奏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奔波忙碌,恨不得将24个小时全部用在工作上,或者挣钱上。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很少有人会关注到孩子并分给孩子时间陪他玩耍,沟通等,所谓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等等都不过是借口,满足自己的野心和欲望的借口。仔细回想一下面对孩子要求你陪他玩或学习的时候你有没有表现的很不耐烦?你觉得孩子是个麻烦,调皮捣蛋还总是不听话,可是从来没有思考过,正是因为你的原因才导致孩子形成这种性格或表现。
本书中不断强调父母和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其中“接纳”和“赞赏”是不可或缺的,而时间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如果没有付出时间,一切都是空谈,一切都是敷衍。只有付出大量的时间与孩子陪伴,我们才有机会向他们表达接纳和赞赏,关爱,反向来看,如果你说因为工作实在是太忙了,没有时间陪伴孩子,那么潜台词就是“工作比孩子重要”,“钱比孩子重要”,孩子也会认为,“我并没有爸爸或妈妈说的那么重要,说爱我,却不愿意花时间陪我,这就是在敷衍我。”随着陪伴孩子时间的减少,父母们空余的时间又大量关注孩子犯的错误,仅有的亲子时光也变成的批斗大会,孩子们怎么可能接收到父母们的接纳、赞赏和关爱?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的孩子在成年离开我们之前,都是过一年少一年的,而工作和金钱是除了家庭以外几乎无时无刻都在做的事情,我很确定的说,我不愿意用孩子仅有的2岁3岁4岁……来换取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和永远也挣不完的钱。
我们身边会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发生:孩子一岁左右,想要自己吃饭,太多的父母害怕孩子吃不好,害怕孩子搞得一团乱糟还要花时间整理,就干脆喂孩子,当孩子过了这个时期对学习吃饭没了兴趣,就只能全靠爸爸妈妈喂了。学校里下达任务,让小学的孩子学会废物利用,做出手工作业,大多父母就会替孩子做,还会抱怨现在老师布置作业不知道是给家长布置的还是给孩子布置的。不过也有可能老师本身就倾向于让父母做,但我宁愿相信老师的作业是为了增加孩子的创新能力,锻炼孩子们的发散思维,以及希望孩子能和父母多多互动以增加父母和孩子间的良性亲子关系。由于当代父母大多浮躁,缺乏耐心,不愿意花费太长的时间陪孩子解决问题上,就剥夺了孩子们的自主能力和主动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破坏建立正向亲子关系的机会,家长自己做好直接交给孩子拿到学校交差。
作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们时间长大,聆听他们的心声,给他们空间去尝试,如果他们做的不对,或没有完成,也不要担心。约翰·卫斯理曾经说过:“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来教育孩子的话,那就进入孩子的内心,读懂他的思维,直到你知道怎么教孩子为止。”尽最大可能多的和孩子们在一起,从他们幼年时期,使我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以以身作则,共同经历一些挫折并怎样处理,树立正确的榜样,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完整的人格和优质品行,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
最后借助书中一句话:如果现在我们向孩子表示关注,那么以后他们也会向我们表示关注。
Day13 20180523
第十三章 有责任感的父母教养出有责任感的孩子
当学前面4个A的时候,我们都会很害怕会将孩子溺爱的无法无天,事事以孩子为先,父母像是仆人一样满足孩子们的需求。那么本章所说的责任就是要告诉所有的父母做一个仆人式的领导者,因为负责任的人足够谦虚,也更能顺从和服务别人,这里所说的顺从并非懦弱,而是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负责任使人拥有安全感,因为接收到别人的赞赏和接纳,让我们觉得自己很重要。培养责任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言传身教,父母们是否对孩子们做到了负责任,孩子们也会从中感受到负责任的重要性,作者在文中提到一个“孩子监督”的方法。让孩子监督父母们是否对他负责任,给予孩子权利,当父母不关心,不负责的时候,由孩子来提醒,孩子是直接的承受着,他们的感受最能说明问题,也给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一架健康良好的沟通桥梁;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可以寻求身边人的帮助。当父母们受到监督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感受到权威受到威胁,心里不痛快,不舒服等,父母们需要克服的就是这方面的困难,要给孩子们提供开放温和的环境,处于和他们相等的位置,他们才敢于表达真实并针对性的帮助父母提升自我责任感。没有什么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更好的办法帮助孩子们树立责任感了。
好的责任感更有助于规则的推行,父母们尽心尽责,孩子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会担负责任。在书中。作者举了一个很不起眼的例子,家里的垃圾是明文规定由儿子在早上上学前倒的,结果儿子忘记了,作者就开车跑到学校要求儿子回家倒垃圾,哪怕是错过上课时间为代价,也必须完成自己应该做的,即使学校会惩罚儿子,也不做任何妥协,只是为了不让儿子以为,有些小事不负责也是可以的。在我们身边、我们自己或者身边的父母们面对这件事情,肯定就随手替孩子做了,这原本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了,可是我们却容易忽视小事件带给孩子的错误认知,这是万万不能要的。
Day14 20180524
第十四章 避免触怒孩子
第十五章 要不遗余力地成为儿女心目中的英雄
总结大多数家庭的教育类型,基本可分为其中: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关系型,划分标准取决于“爱”和“约束”在家庭中所占比例是否达到平衡,专制型属于强有力的约束却很少鼓励支持;溺爱型为强有力的支持却很少约束;忽视型为约束和支持都很少甚至没有,孩子感觉自己不存在;关系型(权威型)为在约束和支持间有正确的约束点。如何寻找这个平衡点,作者给出了建议,在建立约束的时候,可以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自食其果),也就是让他自己去认知去尝试,一旦他受到伤害就会牢牢记在心里,当然父母要把握好事件的严重度;还有一种是“逻辑后果”,这是需要预先设定的,当违反规定时就按照预先设定来执行,执行过程中,严格坚持立场,不给孩子一点儿形成“小事情不需要负责”态度的机会。人是有感情的,并不总是能够保持理性,孩子不是像机器人一样,按照父母们设定的程序操作,会有意外发生很正常,会发火,有口不择言伤人的情况也不奇怪,关键是后续处理,要善于承认错误并请求对方的原谅,这一向是不太容易的,但是为了亲子关系正向和谐发展,父母们需要学习,并且尽可能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培养他们也形成这样的习惯。情感就像磁铁,在不同的磁场中它们毫无联系,但在同一个磁场中,他们要么相互排斥要么相互吸引。
要建立良性亲子关系,父母应该是主动式,靠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学会孩子的思维方式,深挖他们的诉求,才更能明白孩子们所想,当然一直不能停止的是接纳、赞赏和关爱,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会建立起更好的约束和权威。最后,千万不要敷衍一个孩子。
书已经读完,对书中最大的困惑来自于,当父母们对孩子走了接纳、赞美和关爱以后,建立责任和约束的时候真的会可行吗?因为没有实践过,所以一直无法理解,身边的父母们不知道愿不愿意尝试一下,不然只能等我接触了更深的知识或我的孩子长大之后来检验6A是否确实可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