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世界中的“最好”

如果认知到世界是复杂的、我们时刻都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中,那么关于什么是“应该”就会有更加深入的思考,而思考这种本源的东西影响会扩散到人生的各个维度,比如教育和传承。

时代在变,规则秩序也一定会因时而变,那么什么是相对恒久、可以持续的“道德”?

对于你最深爱的子女、血脉延续、精神传承,什么才是应该构建的价值体系?

什么样的家规门风能够绵延的更久远些?

人生挚爱伴侣、子女、父母、以及自己,你会绞尽脑汁的想给他们最好的东西,那么什么才是那个“最好”?

没有标准答案,最适合自身的就是最好。

对于我来说,“最好”就是:能够在复杂场景中洞察本质并做最合适应对的能力。

日思夜想给出最好的,这个过程本身很奇妙,世间最好却是要纯粹的、毫不保留地给出去的,还生怕对方不接受,那就要让对方充分认识到为什么是最好,而最有效的办法是自己做出来、把场景营造出来,耳濡目染永远好过道德说教。

这个就是发自内心的、强大的自驱力,践行自己认为的“最好”,营造出场景。孩子受到熏染,作为价值体系的根基。

然后就是想办法让孩子理解什么是“复杂场景中做合适应对”,没有经历就没办法精确领会,我的办法就是设置几条再简单不过的规则。语言是开启认知模型的钥匙,也是勾连大脑零散信息、形成领悟契机的咒语。比如“你好我好大家好”是协作精神,孩子不会懂得什么是协作,尤其是在万千宠爱的家里,但在刻意营造出的场景下,却会慢慢明白每个人都有利益边界,最优解就是各自最大边界内的自由,亦即“你好我好大家好”;再比如“关键时刻不掉链子”是信用的构建,不仅是说话要算话,更是在关键时刻要做到足够交付,这就是在塑造个人品牌的意识。

我们在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带着旅居全国,没有人为灌输什么好坏、什么对错,做的就是一起看世界、以及感受世界,会遇上友爱互助,也会遇上吵架谩骂,有美好的一面,也有阴暗的聚集,我们没有刻意规避,因为那是客观的存在,客观印到脑海里形成认知,“好坏、对错”全是个体对于客观的主观意识。

我设定一个简单却无比重要的规则:“得体”,目前的解释是在不同的场合做合适的事情,至于什么是合适,具体场景具体解释。我们刻意不用对错或者好坏,就是要让孩子自己体悟、自己拿捏,日常点滴,按时睡觉,利索洗漱,又快又好完成作业等都是得体;我们还刻意不用“听话”的说教,有的时候不听父母、只要给出清晰、有逻辑的回应,也能得到赞许,也属于得体,在我看来“听话”是个极负面的概念;还有是“玩”,我们定的规则是只要完成每天的功课和作业,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全权拥有时间产权,在自己的产权内,“玩”也是得体。

目前定的家规,在我看来就是“最好”,没有道德说教,也没有什么是对错,我希望他养成在具体情境下自己判断什么是“应该”,形成拿捏尺度的认知和习惯,到我们子侄辈,并不需要学习什么生存、专业技能,他们在我们这辈筑建的高台上,需要淬炼的就是处理复杂场景的能力,这就包括瞬间决断以及配置资源。

我们能做的是提供精神资源搭建孩子价值体系的根基,至于以后他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内容填充,那是孩子自己的机缘和机缘,关键是可以“选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迅哥,出差申请怎么写?” “出差?你要出差?去哪里?” “杭州,我们部门有个招标。” “什么标,干嘛非要你去?”...
    迅迅小虾阅读 1,040评论 0 1
  • 各位参加复盘的亲爱的闺蜜朋友们:你们好,我是秀外慧中,很高兴在这个美丽的夜晚与大家相聚,很开心也很荣幸,我是一位老...
    向阳而生666阅读 2,784评论 0 0
  • 材料的判别和取舍 记叙文题材是作者认为有新的意味的事物。关于那事物的一切事项,都是文章的材料。所以材料不愁没有,问...
    姜味人生阅读 80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