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老师最近要出版一本新书叫《专注的真相》,这本书来源于“富足人生社群”的同名课程。我试着用这门课中讲到的“复述”的方式,来学习这门课程。
李笑来说:“在专注面前,什么天分,什么努力,都压根不值一提。”
多巴胺,常被人们称为“快乐物质”,甚至不管啥快乐都说是“多巴胺分泌”。
1953年,两位年轻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像往常一样,把电极插入小白鼠的大脑,准备测试“恐惧反应”。
然而,小白鼠的表现完全“不对劲”,它看上去不仅不害怕,反而像是在享受电击的快感。
小白鼠一次次主动按下踏板,不知疲倦,最后甚至对吃饭交配都失去了兴趣,直到筋疲力竭而死。
原来,科学家不小心把电极插错了位置。于是,他们把这个新发现的脑区称为“快乐脑区”,把这种“快乐物质”称为“多巴胺”。
科学在继续发展,直到几十年后,人们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小白鼠不是“爽死的”,而是“急死的”。
多巴胺这种物质分泌的结果,不是“快乐”,而是“欲望”。
多巴胺的分泌机制,确切的说,是对“愉悦的预测错误的记忆”。
有点拗口是吧?断一下句:预测错误——愉悦的“预测错误”——对“愉悦的预测错误”的记忆。
我们做每件事之前,大脑都会对它有一个预期。当结果出乎意外时,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而如果这个意外居然是愉悦的,大脑就会记住这一次的体验,这就是对“愉悦的预测错误”的记忆。
现在懂了,“愉悦的预测错误”,其实就是“惊喜”。
简单的说:我们做一件事情,如果得到了惊喜,大脑就会记住。下一次再遇到这件事(或者这件事相关的场景),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引发我们对做这件事的欲望和冲动。
再简单点:多巴胺分泌的原因是“惊喜的可能性”,分泌的结果是“欲望和冲动”。
现在我们明白了,多巴胺本身不提供快乐,它只是引导我们去追逐快乐。最终让我们感受到快乐的,是另外三种熟悉的物质:内啡肽、血清素、催产素。
这几种物质、大脑的这片脑区、这个脑区里的活动,被合称为“多巴胺系统”。
对我们个人来说,从小到大,因为要去游乐场玩而兴奋不已,因为期待妈妈的表扬而努力学习,因为向往大学生活而挑灯夜战,因为对爱情的憧憬而跑去健身,因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艰苦奋斗...
这些,都是因为多巴胺。可以说,从我们做事的动机、欲望、兴趣,到长远的向往、追求、梦想,都离不开多巴胺系统。
曾经有一个吸毒患者,因为一次吸食过量,多巴胺系统被彻底摧毁。惊喜的是,他从此对毒品失去了兴趣,不幸的是,他对所有事情都失去了兴趣。他很快陷入了抑郁,并最终自杀。
对整个人类来说,多巴胺是好奇心的源泉,驱动着人类去不断探索,才有了后来的一切进步,才有了璀璨的人类文明。
一个健康的多巴胺系统,对我们太重要了。
为什么说是“健康的多巴胺系统”呢?因为现代社会,我们的多巴胺系统,太容易被“劫持”了!以至于大部分人的多巴胺系统,都远远称不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