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深入学习过写作知识,多少都会接触一个概念:灵感不可捉摸,不要迷信于它。
这观点的确诚恳可靠,透着一股百炼精钢才有的坚毅光芒。但我们却很难完全忘却灵感的存在,毕竟那种偶然而至的创作冲动实难抗拒,拒绝这种召唤带来的懊恼与负罪感,恐怕没人愿意体验。
随着心理学与认知神经学的发展,人们对于灵感的研究也愈发深入,从一味宣扬那是上天的馈赠,进入到了可量化、可监测、可寻得规律的阶段。坎德尔在《追寻记忆的痕迹》一书中曾深入探讨过灵感的来源,但无非归于一点——灵感来自于无意识的层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潜意识”。
一看到“潜意识”这三个字,我们就很容易把它和记忆、碎片、直觉、混乱等词汇做连接。但这只是受了弗洛伊德理论的误导,该理论下的潜意识,似乎就是一片充满风暴与怒涛的大海,它被欲望记忆和幻觉充斥,超出了人类思考的范围。但我们这里说的潜意识,则认为人脑是一台可以分层运算的电脑。上层是显意识部分,也就是我们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下层则是安静无声,但时时刻刻都在飞速运转的潜意识。也正是因为它没法被我们直接观察到,灵感才显得如此宝贵且捉摸不定。
虽然我们没法预知灵感的到来,但找到了发源地,再施以足够的肥料,说不定就能促进灵感的生长。
假设你想写一篇文章,那么寻找主题可能就是惯常的开始。再将思绪基于主题发散看来,看看有哪些点能够支撑主题的成立。但我们经常发现,一旦这思考层级过深,或者就着一个点想了太久,我们的思维就会卡壳。就像思维铁锹突然撞到了坚硬的岩石,不论怎么使劲都只能留下几个白印而已。除了平时积累有限与思考力不足外,人脑的思维局限也是罪魁祸首。对于我们越熟悉的事物,我们的思维就越容易陷入记忆与经验的陷阱中,被框架束缚被偏见阻挡。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打算靠硬来寻得一片天地,那难度不亚于把马车拉出泥沼。
但如果交给潜意识,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只要你出去散上会步,或者做些别的事情,就很可能在某一刻看见那灵感的火花。当然你没法确定它们会出现,但是大多数时候潜意识都会给你一个比较合理的答案。这也就是说,潜意识是在我们放弃主动思考时,才会降临的礼物。它来无影去无踪,却总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
虽然我们无法预测潜意识何时会火山爆发,但通过回顾总结,我们却能够把握灵感的产生规律。这在《创意的产生》一书中有着详细论述,但关键一点在于:你得在潜意识运作前,积累足够多的原始素材。就是说,大量输入和理解有关你写作主题的资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你不提前准备好足够的原料,那么潜意识便没有足够的东西可供咀嚼。但光原料充沛还不够,你需要在输入之后加以一定思考,这个打磨灵感原料的过程就相当于处理食材,如果想产生有质量的灵感不可或缺。
一旦你准备好了充足的素材,下一步就是让潜意识主管大脑。去做些不需要深入思考的事情,比如散步或者小睡片刻。这个过程让你的大脑卸去枷锁,得以施展拳脚。你的潜意识会就之前吸纳的素材开始加工组合,最终孕育出一个灵感。但灵感只是灵感,就像吹玻璃一样,粘在吹管上的玻璃炙热且明亮,如灵感一般夺目。但如果你不继续加工和完善,那么它永远无法变成真正的成品。
归根到底,利用潜意识来获取灵感,也只是我们获得创意的手段之一。而写作本身既然是一种智性活动,主要还是依赖常年的积累与打磨,也只有那样你的潜意识才可能发挥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