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书没少看,但是回过头来细想,脑海里竟然搜索不出来几条真正可用的。所以18年伊始还是决定要开始写读书笔记,深度阅读,以输出来倒逼输入。
计划读的第一本书是《精进》,第一章讲的是时间之尺,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时间?茫然?焦灼?无助?投机?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把它上升为一个理论去思考的问题。只知道时间宝贵,只争朝夕。从初中的某一天清晨,看见阳光从窗台洒进来的一刻起,这句话突然从父母的耳提面命变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如何正确的对待时间?相信这是一个绝大多数人都思考过的问题,但是思考过后,我们的生活方式并没有随之发生些许改变。其实每个看似宏观的问题都可以被无限的分解,直到它本身可以对我们的真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书中写道,梁漱溟先生曾以两字作答:“郑重”。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的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的投入。孩子用“郑重”的态度玩游戏,反倒是成年人用戏谑游戏的态度度过自己的人生。想来确实应该向孩子学习。
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津多巴提出用时间视角来表示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态度。
1、积极过去视角:总以积极视角回看过去,但这样人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2、消极过去视角:总以消极视角回看过去,沉浸在过去的伤害中无法自拔,易出现风险问题。
3、享乐主义视角:及时行乐为第一要务。x享受当下便好。
4、宿命论视角: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5、未来视角:为了完成未来的目标,愿意舍弃当下的享乐。幸福感并不强。
津多巴建议不要维持单一的时间视角。在不同的场景中选择不同的视角。比如工作时用未来视角,生活时用享乐视角,与家人相聚时用积极过去视角。平衡式时间视角显示了一个人对时间的责任感。反思自己与他人的时间视角,换位思考。
用“近期未来--远期未来”的框架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第一是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景化和可实施。第二是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如何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一是收益值;二是收益半衰期。多去做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情。
为什么时间总是不够用?就像在不同的环境下采用不同的时间视角一样,不同的事情我们也应该用不同的快慢方式。事业和生活的秘诀,无外乎就是处理好时间的快与慢、深与浅的关系。
调整时间使用方式
1、举出3-5件过去发生的不好的事情,写下每件事可能带给你的积极信息。这些事情可能对你的未来产生哪些好的影响?
2、见识一下自己最近做的事情,哪些只对当下有好处,却对未来没有价值甚至有害?决定减少做其中哪些事情的频率?采取哪些方法来避免自己做这些事?
3、列举出3-5件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些事情对我或者他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写下3-5年打算实现的目标,以及如何去实现。
5、除了工作,写下3-5件打算每周让自己去做的让自己放松下来的事情。
6、写下一件打算长期保持的爱好,以及每周打算用多少时间去专心致志的去做这件事。
不能学以致用的读书都是耍流氓——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