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的散文《马陷落沼泽,心流浪天堂》,结尾有句话:“他们可能还知道,对于所有将死的事物不能过于惋惜和悲伤,否则这片大地将无法沉静、永不安宁。”最近看毛姆的读书笔记《观点》,对第二章《圣者》有格外的感觉。李娟的那段话,是基于牧民们从古久以来的游牧生活中,得到的朴素且有一种神谕的启示。《圣者》讲的是印度教禅师马哈希(俗名文卡塔拉曼),对于禅师尊者的修道之路及悟道之法,我并无大的探索兴趣。如同释迦摩尼那样,他们几乎是天命之人,会在某个时刻,神灵的诏谕突然降临到他们身上,开启了他们的悟道修道得道的天命之旅。
大多数人从小至大总会产生过对死亡恐惧的那一刻,我自己就听到身边不止一个人描述过。朋友给我说,他十二三岁时,有天晚上在院子里站着,忽然想到死亡,想到终有一天他肯定会死去,他的肉身将永远消失在这个世界。那一刻的恐惧让他后背冷汗涔涔,他急忙回到屋里,屋子里温暖的灯光,家人的喧哗声,瞬间驱散了那种恐惧。对于他,这是一闪而过的念头,记忆深刻,然而也就仅此而已。马哈希的悟道同样始于某一天感受到的死亡恐惧。不同的是,他感受到死亡的恐惧,同时亦接收到神灵的启示。
只有小学毕业水平的马哈希,轻易地进入禅定的境界。禅定时,毒虫对他的咬噬都不能让他有丝毫难过,因为,他确实无知无觉,感受不到这种肉体上的痛苦。年轻的他面对母亲乞求他回家的哭泣,写给母亲:“主宰控制凡人之命,由其过往行为而定。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所以,上乘之道就是沉默不语。”
哈萨克游牧民们笃信,倘若对于将死之物过于悲伤和惋惜,大地将永远不得安宁。同样的,人于尘世,若纠缠于生离死别的执念,那么这个人恐怕也是永生难以安宁。从那大批大批的信徒和追随崇拜者可以了解到,对于失去、选择、生死、爱人及被爱,人们是如此纠结苦闷不得解脱。在这些时刻,内心的平静是遥不可及难以获取的幸福。人们蜂拥而至圣者膝下,希望获取一个答案,甚至希冀从此彻底摆脱种种苦闷。这也正是令人感兴趣的一点,即人的灵性在此种纠缠,此种不安,此种执念中得以展现,人之为人,恰恰在于人的痛苦而不是快乐。《简爱》中有句台词: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个中滋味,只有具有灵性的人类,经历人世间波涛汹涌的苦海,才能明白,欢愉转瞬即逝,而苦难伤悲才是长久。
至此,不管是黑塞的《悉达多》,还是《鼠疫》中的塔鲁,还是无数匍匐在马哈希身边的凡人们,他们所求不过是内心的安宁和平静。不管是大地,还是我们的心灵,安宁平静即是永恒的幸福。有灵性的人类终将在阳光下迎接这最终会到来且永不会离开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