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灵氏,天皇与地皇同时相关部族,时排位在地皇同时,时排位在三皇之后,燧人之前。具体位置总结如下:
一、后土之地
《史记·孝武纪》:“始立后土祠汾阴脽上。注:脽者,河东岸特堆堀,长四五里,广一里余,高十余丈。”
后土本义:“后来才有的土地”,上古山东海岛西岸,在地质上属于晚于东部土地的被海水浸泡的又被黄河冲击的新型扇形带,但造陆速度非常之快,加之6千年后海水快速回落,聊城扇形带先于北(茌平北)、东(茌平东)、西(东昌府西)三面渐渐浮出于水面,先民在这一时期语言相对成熟,能总结出,“聊”就是“陆”,高出水面的陆地,故而“聊通陆”。“后土”与“新土”一样,辛、莘、新、清、静、井、刑等字,彼此间有通假关系,都归并在“新土”的位置上,也就是“后来”才有的“新土”。
二、汾阴本义
首先要确定,汾水是什么,汾阴又是什么。
“汾水”是上古分割东西两岸的“海泽”。由于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与西部太行山区间有巨大的“鸿沟海壑”,以“汾”为名,是为分海,又有分国。德州有汾村之名,是其残留。又因为大汶口后期,海泽消退,荡然无存,又随着晋人的西迁,把汾水之名向西移至山西境内,然后,又被不明原因的历史研究者指认为原位。又秋分的位置在正西,故为分。
汾水之阴,就是汾水之南。山南水北为阳,则水南为阴。
三、脽上
①后土之地。《韵会》:一曰地名,祠后土处。脽事实上是祭祀后土的位置。它倒过来可证为“后土”之地。《说文解字注》:“汉武帝纪: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
②河东。《说文解字注》:“如淳曰:脽者,河之东岸特堆。”
《史记·孝武纪》:“汾阴地堆之上,后土祠在西,脽在巨灵坐处,西流与河合,以特堆象此为名。师古曰:以形高起,如人尻脽也。”
河东地名,中国有两个“河东”,一个“河东”指河东郡,一个“河东”指向下游黄河之东的“河东”,如茌平等地,黄河下游河东早于晋之指向。
例证: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泯王三十九年(前285年),秦来伐,拔我列城九。四十年燕秦楚三晋合谋,各出锐师以伐,败我济西。” 《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年),蒙武伐齐,河东为九县,与楚王会宛,与赵王会中阳,二十三年,慰斯离与三晋燕伐齐,破之济西。”
四、鄈(葵丘)
《史记·孝武纪》:“一说地本名鄈,音葵,彼乡人呼如谁,转为脽耳,故汉旧仪云:葵上。” 《通志·氏族略》:“终葵氏。”注:《左传》商人七族有终葵氏。《正韻》:“鄈丘,地名, 《春秋》作葵丘。”
牡丘遗址即台子高遗址,位于市茌平县杜郎口乡台子高村西南200米处。《一统志》记载:“春秋僖公十五年,公会齐侯、宋侯、陈侯、魏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牡丘。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遗址为一台地,高出地面约2米,东西长64米,南北宽56米,面积3584平方米。
葵丘,当地人指认“茌平城”即“葵丘”。
五、癸
在极北之冬之位,即“北极”“隐天”,被水围困。
冬。《说文》:“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正韵》:“癸者,归也。于时为冬,方在北,五行属水,五运属火。”《礼·月令》:“孟冬之月,其日壬癸。【注】日之行,东北从黑道,闭藏万物,月为之佐,时万物怀任于下,揆然萌芽,又因以为日名焉。”
北极。《尔雅·释天》:“太岁在癸曰昭阳,月在癸曰极。”
东北隐天。庚癸,军中隐语也。《左传·哀十三年》:“吴申叔仪乞粮于公孙有山氏,对曰: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庚,西方主谷。癸,北方主水。疏:军中不得出粮与人,故作隐语为私期也。
天乙紫微宫。天癸,天乙所生之癸水。《方书》男之精,女之血,先天得之以成形,后天得之以有生,故曰天癸。天乙作天一,《星经》:“天一星在紫微宫门外右星南。”三神之一。
癸公。《姓苑》出齐癸公,后宋癸仲知严州军。
四之水向中间汇聚。《说文》:“本作癸,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被水包围在水中间之象。
聊城区域在大汶口时期在北海南岸,可谓“极北”,又被水包围,是为癸。
六、大象耳大之地
《路史》:“巨灵氏之在天下也,握大象。”大象,耳大是其特征,为耳大之地,或说多耳之地。聊摄地正是春秋时指向的耳朵最多的位置。
七、权与太极之所
《路史》:“持化权,乘太极而跖灏淑,立乎无间,行乎无穷。”《三字鉴》:“巨灵氏,持化权,挥五丁,反山川。”
聊城有权寺龙山文化遗址。权,还是北斗七星之一星所指。北斗城即聊城的9座龙山文化,前面已论证,不述。
太极:见地面太极图:《淮南子天文训》:“日出阳谷……”
阳谷:东南方东昌府区古阳谷-阳谷县-平阴东阿镇、东阿县一带。
女纪:西北位张氏起源清河、少昊清本位。
悬车:齐桓公“束马悬车”之地,西北日落之冠县一带。
八、“九”之数
《路史》:“揣九变化而与物弊煞,出于汾脽。”《禹贡》:九河在兖州。
九、身材小的人代称
《汉武帝内传》: “东都进一小人,长七寸,东方朔谓为钜灵,盖名同而神异也。”
十、河神与蜀地
张萱《疑耀·钜灵》:“钜灵之迹,传载所纪,多在蜀中,《水经》所称钜灵,谓河神。”《路史》:“惟无恒处,或云治蜀,盖以其迹躔焉。”
汾、河在一起(山东海岛与太行山之间的“海道”),故“巨灵”又是“河神”——“黄河之神”,同时“蜀地”。
蜀即湔,前即箭,箭即晋,晋即“聊田”或“耳留”,前面已讲。
十一、脽在胯侧
脽,本义是臀。《说文解字注》:“师古曰。脽,臀也……尸部曰:朔传曰尻益高是也……今北方俗云沟子是也。连脽尻者,敛足而立之状。”《正韵》:“髋也。”《正字通》:“尻骨也。”《博雅》“臀谓之脽。”
《说文解字诂林》:“胯,股也……髀也。”臀与股相连属,可知,与夸父在一起。夸父按《山海经》在“海外北经”聂耳国、博父国一带,即上古大北海南岸,内海之北。即耳多之地。
十二、高唐灵丘
在茌平附近即有高唐灵丘,战国时,齐国重要守卫重镇,载于《史记》。它位于9座龙山文化城之北。黄帝生于大灵之实指之地。
十三、茌平微子城
紫微位指向,商纣之庶兄微子启商时封邑。同时是紫微位。太乙在紫微宫所折射之位。
十四、帝舜与百灵
帝舜是东夷人,又居住于中国,还在冀州,故而,巨灵后代百灵最少在古中国境内冀州之壤。《山海经广注》引《岳渎经》有:“禹理淮水,三至桐柏水,功不能兴。禹怒,召百灵,应龙搜逐之,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祈,形若猿猴。”百灵与应龙都在东北方冀州位,同时召唤两部人马,南下进攻阻碍治水的无支祈部族。
十五、巴蛇食象与聂耳珥蛇
《山海经》海外北经的聂耳国人耳朵上别着蛇,脚上踩着蛇,说明对巴蛇很敌视。
《海内南经》巴蛇一口就要把大象吞了,说明仇恨大象巨灵氏垂耳一族。苗族人的图腾是蛇,与这只小巴蛇一样。
巴蛇的位置:
阳谷有咸池,比如陆海,据地方志记载,为漯水所注之地,是盐碱地,曾是农田治理的关键位置,这是我父亲当年抓农业生产时重点治理过的区域,可知漯水拐了个弯竟然灌进阳谷了,但漯水是注入渤海的,是知阳谷北阿泽即是渤海。又《淮南子天文训》,阳谷与咸池在一起。可知,阳谷咸池到菏泽咸丘之间都曾是苗蛮巴蛇地盘。
聊城的清河城后又为蛮城,见《水经注》,后蛮居之,在汉堂邑东北,显然就是南边的苗蛮部落上行的位置,再往北,就是临清冠县交界的毛州,毛即当年苗部聚集点之一,也是冠临大拐弯南北向黄河的北边,也在清河郡的范围内。说明,蚩尤部从南边太昊部北上到了上古清河区域,并占据了老张家的原始地盘。张的异体字有一字是“弓巨”,又出自黄帝姬姓与纪姓,显是“巨灵人”之后,骑象一族沿“分海”北行的着陆点上。尚庄也发现良渚文化的玉器,苗蛮部北上范围很广。企图占据原始巨灵人地盘。但黄帝轩辕丘又四蛇相盘,附葆母族与苗蛮部有很大关系,葆本义之一是羽,苗人衣服上是绘着羽毛的,崇拜太阳鸟,与大汶口极其相似,沿海人民常年交流的结果。附葆居住于齐魏交界地带,应是从付家坟到莘县一带。《战国策秦策四》:齐魏得地葆利。葆是附葆,利是利乡利阳。德州与高唐交界有西汉古羽国。
苗族故事中,蚩尤苗民与黄帝巨灵大象垂耳部(典通德,少典大象巨灵部落落角在德州北海边)沿着黄河打架,弇州西王母、北方玄鸟部(泰山原籍或又与红山南下横渡北海而来的部落混血,商人喜欢大航海)、西北女魃部(河北冀州本部过来的人,不排除磁山或仰韶躲进岛内的人)、旁边夸父部落(博父国)、炎帝太昊大首领本部参与了混战。
我分析认为,大象巨灵人与巴蛇苗蛮刚登岛时,应该还是和平共处关系,甚至能够通婚,但苗蛮杀掉黄帝妹垂耳听訞之后关系迅速恶化,又加之占据了少昊清本部地盘过多,多重原因致使亲密部族突然间就反目成仇。
故而,聂耳巨灵大象与巴蛇相杀的感觉。
十六、夸聂脾殽宛铺堡是同区域
《说文》:脾,土藏也。
后土的儿子信生于土藏脾之位。【徐曰】脾主信藏志,信生於土(后土)。
兖州是信,是土,是脾,亦是殽:《春秋·元命包》:“五星为兗州。兗,端也,信也。”土藏之位。脾又可为殽《诗·大雅》:“嘉殽脾臄”。可知兖州信脾位即是殽。
《礼内则》:兔为宛脾。注:宛脾,聂而切之。宛、脾、殽,都在巨灵聂耳之地,即聊摄地。宛就是小,巨灵人就是身材不高的南方人上岛人群。
脾:《五音集韵》《说文》,股。这与夸父国的胯是一个意思,都是股,即博父国。信生夸父之指。《集韵》:止,即停下脚步,没法再往前走的北海南岸。
埤,是短墙,小城之地。《正韵》附也。《集韵》埤堄,女墙。一一城都不大,还住着女的。
堡,古同铺,古代土筑的小城。如教场铺龙山文化城、乐平铺龙山文化城。
葆,同宝,同保,羽,藏之指。羽毛藏起来,归藏,冬,即北方位。则知,黄帝娘“附宝(堡,葆)”的大体范围内有叫铺的小城。
夸,异体字,“大止”(上大下止),异体字“月夸”,是卑屈,谄媚状。显然,巨灵氏尽管已占据北方,作为外来户还得臣服于西王母少昊本部。微,就是小,媚,还是美貌但必须献媚,谄媚。(真是很无语)也就是传说中的姱娥氏。清段誉裁《说文解字注》:夸,奢者,张也。叠韵同义。
2021年10月14日完成一稿,15日晨补充二稿。
作者简介:
聊城市档案馆张静,女,48岁。《简书》网名春江明月心。曾在史志部门工作28年,曾任年鉴科科长。另在其他文史网站曾用其他网名网发文学作品。曾出版《蓝眼睛 绿眼睛》等长篇小说,同时偶写现代诗。近十年,主要研究上古史,分析聊城市及相关下游地区才是中华文明特别是华夏文明起源本位,且是唯一真实的本位。发文在此留存,以供史学界分析之用。我本着,著录原文,以史实为基础的论证原则,抛弃中间朝代错误的指向,坚持独立分析、独立思索,保证不受到其他不当思维的影响,从源头人物逐一根据史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