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带宝哥住奶奶家,一向自认为对娃“了如指掌”的我却被一次和婆婆的闲聊啪啪打脸。
早饭前,我和婆婆闲聊起宝哥住奶奶家的好处,比如: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可以随意出入晒太阳、各种动物植物有意思……,于是婆婆戏说,让我回去,宝宝留下来。说完大家开始吃饭,然而宝哥哥就此开启了不如意模式:给夹菜哼唧,和说话哼唧、不说话还哼唧,吃这个碗里的不合心意,吃那个碗里的也不合心意,最后终于忍不住“哇”的一声哭出声来:“宝宝要回家”。
爷爷奶奶傻眼了,我瞬间明白了发生了什么:大人们无意中的闲言,孩子听来却句句为真,宝哥各种不如意背后藏着内心对离开妈妈的焦虑,他只是想通过某些行为与大哭表达这样的信息:妈妈请你注意到我,我不愿意和你分开。
对于敏感却不善表达的孩子来说,他们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才会用种种看似“不可理喻”的错误行为传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让父母接受挑战。这就需要我们父母“火眼金金”地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隐语,才能有效破解挑战。
*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隐语*
孩子每一次发出挑战都必有原因,只是有时候这原因我们一眼便知,比如:去超市没满足时的大哭、生病受伤的粘人……;可很多时候,这原因又远隔“千里”,需要父母用心发现,才能解读出来。
“一眼便知”的挑战自不必多说,藏着隐语的挑战才是我们用心解读的重点,那么,如何读懂育儿挑战背后的隐于呢?我们可以从行为目的表找找线索:
行为错误目的表是解读孩子行为背后隐语的有效工具,他能通过父母的感受、孩子的行为与回应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意愿,即: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利、报复以及自暴自弃。那么行为错误列表中到底有哪些线索呢?
一.找感觉,即:从列表中找出你接受挑战时的真实感受(见表格第二列)。
二.找对策,即:你第一反应想采取的回应方式(见表格第三列)。
三.找回应,即:你采取应对措施后孩子的回应是什么(见表格第四列)。
四.找原因,即:从列表中找出孩子行为的真实原因,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隐语(见表格第五列)。
五.找方法,即:找出有效破解挑战的回应方法,是孩子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见表格第六列)。
在这张看似格式化的表格中,但浓缩了如何准确读懂孩子行为背后隐语的答案,它会有效地指引你帮助孩子从不良行为中解脱出来,并让孩子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因为,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才是孩子不良行了的最终目的。
*找到破解隐语的技巧*
通过对这张表的学习与实践,让我读懂宝哥的种种“不良行为”背后的隐语(这一刻请看到我并尊重我,我需要归属感和价值感),然后我选择了当下最适合的方式做出回应,有效化解了挑战。
面对大哭的宝哥,我选择了拥抱(妈妈能抱抱你吗),宝哥接受了我的拥抱,我轻轻拍着宝哥的后背,表达了我的感受:妈妈看到宝宝哭得这么伤心,妈妈也很伤心,是妈妈和奶奶没征得宝宝的同意,就说要把你留下,这是妈妈的错,妈妈和你说对不起,宝宝想和妈妈在一起,妈妈也一样需要宝宝陪着,宝宝在家的小汽车们也想你了,更何况宝宝在家里还有工作呢,咱俩得一起扫地、收拾玩具、一起看书学习,还有好多事情呢。
两岁的宝哥读懂了我的意思:1、拥抱与共情让他被看到,并找到归属感,2、妈妈和汽车们想和你在一起、有工作等待完成,让他找到价值感(作为父母,我们和宝宝说话要言出必行,如果长期以哄骗方式进行对话,孩子会对父母所说极不信任,而父母的回应也将变得无力,因为孩子会觉得内心不确定你说的是真的假的。在我看来这一点很关键,这次忽略引起宝宝产生不安全感的挑战也给了我的一个提醒。很多时候,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养育者和养育环境的变相体现,只是我们会误以为那是孩子的不良行为)。
回归归属感和价值感,让宝哥哥终于喜笑颜开,因为他知道妈妈会带他一起回家而且妈妈很需要他,所以就不需要再去用他的“绝招”来试探与确定了。为此,我要感谢我的宝哥,他又一次生动地为我上了一课,这节课的名字叫:谨言慎行与彼此尊重。当然给我帮助的还有这张行为目的表。
行为目的表不是通过只言片语便能习得,也不具备立竿见影的奇效,它需要系统学习,不断练习,才能显现出它的神奇。
当然,世界上没有万能之解的育儿方法,也不存一式百用的育儿秘籍,因为世界上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花朵,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未来。但不要灰心,世界上唯有一种是永恒不变,可破一切的,那就是爱。所以不管我们学会了多少理念,习得了多少技巧,都必须建立在爱基础上,只有爱才是通往彼此内心的桥梁,只有当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寻找到专属于你和孩子育儿之路,这条路充满未知却也绚丽多彩。
在我并不算长育儿之旅中,我开始遇到各种挑战,它们有升级版、加强版,但因为有了走进孩子内心的方法,也拥有发自内心的爱与了解,所以当面对挑战时,我才会更有底气,也更有勇气。如果爱·了解爱,如果爱·学习爱。
最后,用我在育儿中最喜欢的两句话与你共勉:“无条件的爱”、“不含诱惑的深情”。愿你收获一段快乐难忘的亲子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