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醒来,偶见同学发了一张陈家庵古庙的照片,记忆如潮水般打开。已到中年的我,童年就读陈家庵小学的往事历历在目。虽不及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荡气回肠,至少依旧刻骨铭心。
陈家庵古庙历史悠久,家乡留下了很多动人的传说,“陈家庵的戏楼又孬又怪”远近闻名。听老人讲鲁班弟子一夜间修成此楼,无任何钉钻铁铆痕迹,全用手工完成。房上顶梁,房前柱头等无仼何打眼、斗孔,在当地方圆几百里视为建筑神迹,无数后代建筑专家现场考察,百思不解,叹为观止。
解放后当地政府将古庵变为小学堂。学堂左侧有一山叫西落山,右侧流淌着一条河名曰龟子河,河水清澈见底,盛产鲢鱼。学堂依山傍水,古木参天,风景优美。庙内由上下两座大殿和一侧房构成。两殿之间有一棵大杏树,每到杏子成熟时,老师带领学生打下果实,分给全校每个人。
1977年,从双凤沟读完一年级的我,开始来到陈家庵就读小学二年级,一直到1981年小学毕业。一起上学的伙伴有河清、普照、道文、再勇、菊花、陈杰、启康、朝树、上标等。七八岁的小孩生性顽劣、好耍。没把学习放在心上。记得上二年级我第一次考试,语文96分,数学47分。回家后父亲问我分数,我自豪地说语文考了96分。"数学呢?"父亲问,“还没改出来”,我随口答到。以后几天放学回家,父亲问我都如此回答。渐渐地他就淡忘了,不再追问。以为此事就此了结,谁知有天逢场,父亲遇见老师,责问为啥还没改出数学卷。听老师道了实情后,父亲回家后将我一顿好打,从此学习上我再也不敢撒谎了。那时读书真的全靠天分加兴趣,学习毫无压力。记得我九岁时颈部起了一大疮,(至今还有痕迹)父亲带我到绵阳大医院割疮,耽误半年未上学,竟没留级,仍能跟上原班同学。
然而记忆中最深刻还是童年的快乐和趣事。当时玩具很少,除了滚铁环就是打烟波,男同学最喜欢斗鸡游戏。一腿单立,另一腿卷至膝盖,用卷起的膝盖尖当武器攻击对方,谁倒地谁输。可单挑,可组队,其乐无穷。放学后,在路队长的带领下我们唱着歌回家了。开始还有队形,转过山头,队伍就散了。男同学丢下书包就开始开心斗鸡。虽然我个子小,但斗志顽强。有天与同学在西落山一坟地处斗至天漆黑,某同学突然大喊,“鬼来了‘’!吓得我们掉头就跑。回到家,点上煤油灯,父亲叫我做作业,我却怎么已想不起书包掉哪儿了,结果又遭一顿好打,害得夜饭未吃成。躺在床上,想到书包可能在坟山,第二天早上麻麻亮,饭顾不上吃,跑到西落山坟地,一看书包居然还躺在那里,只是多了一层露水。
还记得一到夏天,男同学总想瞒着老师下河游泳。有天中午几个同学来得早,老师赶场未回。我们几个胆大的同学偷偷来到河边,脱下衣服光溜溜下河了。玩得正高兴,实然发现老师手拿一长竹竿,黑着脸,一言不发盯着我们。‘’还不滚上来‘’!老师一声惊雷,吓得我们魂飞魄散,光溜溜爬上来却怎么也找不着衣服。原来是老师怕我们爬起来跑了逮不着人,先把我们衣服藏起来了。老师押着我们七八人回到土操场,在太阳下光溜溜晒了一中午以示惩罚。
在我记忆中陈家庵小学先后走出陈永安(甘肃省司法厅长)丶陈越琼(四川音乐学院宣传部长)、陈绪华丶陈生阳等老辈名人,更有后辈考大学、读博士、当教授、企业家无数。
陈家庵是有灵气的,难怪她的建筑奇迹至今无人能解。陈家庵是有仙气的,难怪这里会走出无数名人学子。虽然,我不属名人之列,但我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丶出于斯。同无数从这里走出的陈家庵学子一样,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陈家庵永远在我们心里!
陈震廷
2017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