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亲总是这样跟我说,孩子,好好读书,不读书就去河对岸放牛。可惜我并没有被这句话吓到,做了一个“差生”。
因为我不知道学习的意义是什么,难道为了不去河对岸放牛?
如今,随着阅历的丰富,才渐渐开始明白学习的意义。
说来也怪,自从找到了学习的意义,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这种动力像是从过去自行车需要人工踩一下,轮子转一圈,然后变成了汽车,轻轻点一下油门就可以跑得很快很远。
学习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把知识存在大脑里,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的准确无误的调用知识解决问题。
我们学知识大抵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建立知识体系;
第二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我们为什么要建立知识体系。
在建立知识体系前我们的知识都是新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就像是不停的往手机里新添联系人,每一个人都代表着一个新的知识。
我们每次认识一个人,留下一个联系方式,人少的情况下能够很清楚的知道谁是谁,在用的时候能够准确的找到这个人的联系方式。
这时记忆知识和使用知识不会碰到麻烦。
但是,随着认识的人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丰富,能够准确找到你想要找的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下图:
这时知识是杂乱无章的存储在你的大脑里,在使用的时候想要提取相关信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这时你的记忆是杂乱无章的,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
错把客户的名字当朋友的名字,还非常认定自己是对的。
你知道你知道,但是却不知道谁是谁,分不清客户还是朋友;
这时,你可能会说,可以查呀,你要是知道单个人的名字,通过手机搜索功能或许可以查出来,但是如果这时需要你调用所有的客户资料名字呢?
因为知识是杂乱无章的,在使用的时候就会造成麻烦:
新年将至,你要给客户送些礼物以维护客户关系,这时你需要调用所用的客户关系,但是因为平时没有做好整理,你花了很大力气才找出疑似客户的名单,于是一一送出礼物。心想好不容易才找全这些名单呀。
但是,不幸的你把朋友的名字当作客户的名字,然后把客户的礼物送给了朋友,你却洋洋得意的以为做好的客户关系,结果却等来了朋友的答谢信,此时,不知道你的心情是如何的?
如何解决这一烦恼呢?
就是建立知识体系!
二、如何建立知识体系;
建立知识体系我认为就是找出知识间的相同点,分门别类的整理好,这也是需要学习的。
例如,假如你能按客户关系分类,整理自己的手机联系人,如下图:
这时,还需要花费力气从手机联系人里找出客户名单吗?
还有可能错把朋友名字错认成客户吗?
我想这种机率一定不大,除非做事马虎。
同样的信息,因为分类而变得简洁有序。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也是这样的,我们不仅要学习足够多的知识,还要找到知识的共同点,把知识分门别类整理好,在使用的时候能根据信息随时调用知识储备。
例如:现在收到老板任务,需要用两张图片做一个展示类的PPT,根据任务马上提取相关信息,因为之前学习过两张图片的排版模式,于是马上提取相关信息,选择最适合的模板进行重组,做好后,上交给老板。
假如,之前没有收集过相关资料,那么我们思考的模式可能是这样的,图片排版是什么?多图排版怎么排?两张图片怎么排?
对比,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哪种方法更高效。
像提取客户资料也是一样的,假如没有对手机联系人进行分类,提取客户资料将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要识别每一个联系人是否是客户。
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建立。
三、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体系;
但是不要以为建立了知识体系就可以不再学习了,这就是一个万能公式了。
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我们的阅历是在不断的增加的;
例如:随着我们阅历增加,我们的手机联系人的关系模式会增加,比方说,因为精力有限,你希望通过20%的客户赚取80%的利润,这时你就需要标注哪些是重点客户,以便平时能集中精力维护这些客户。
第二、外部环境在不断的变化。
假如不学习,对外部环境变化不敏感的话,很有可能会丧失很多很重要的机会。
诺基亚手机曾经是手机中的老大,但是后来却败给了苹果,原因之一因为他固步自封,以外部世界变化不敏感造成的。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对于这种现象有一专门的术语叫curseof knowledge,就是知识的诅咒。
有兴趣可以看下罗辑思维李善友老师的那期跨越不连续性,那些跨越不了连续性的公司或是国家大部分是因为没有很好的拥抱外部世界的变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因,而且现在外部世界变化得越来越外,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可能还没有学完就已经适应不了社会的变化了。
另外,我还想说一点的是,要注重规律和概念的学习,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快速的建立知识体系。
心理学家曾经研究过那些没有上过学的巴西小贩,年龄分布在10到12岁之间,心理学家发现他们的运算能力非常强,心理学家给他们做一些测试题,发现他们的数学成绩没有那些在学校的学生成绩好。
你可能认为,学校教育就是不好吧!
但是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他们计算数字的方式是这样的:
36+27他们会把它换算成30+20+(6+7)=63
你可能会说,这种方法也很好呀,但是如果遇到大数呢?
而在学校里孩子都知道十进制法,通过十进制法很容易就计算出这个等式。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训练学生才可能进入到更高深的数学训练,十进制是数学之门。
可惜的学概念或是规律是非常抽象的,没有大量的实践或是感性认识是很难理解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人生哲理的书必需要有很多的人生经历才能真正读懂他的原因。
总结一下:
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学习应该分为以下几步步骤:
学习新知识:大量的学习新的知识。
建立知识体系:只有大量的学习新的知识,才能找到知识间的规律,将他整理出来,分门别类的存在大脑里;
运用知识:当外界给我们一个任务的时候,我们能很快的从大脑里找到相关的知识点,快速提取解决问题;
建立新的知识体系:解决问题后,反思问题,吸取经验教训,形成新知识,存放大脑里,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来建立新的体系。
这样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最后我想说的是,外部世界在不断的变化,你想拥抱这些变化吗?
那么学习吧,只有不断学习你才能拥抱这些变化,享受丰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