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问现在的年轻老师,此图为何物?此物作何用?估计没几人能答上来。
我想上个世纪,尤其是95年以前的老师,看见此物,都会酸楚,潸然欲泪,不由得想起那个岁月,那个刻钢板的年代。
当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一个镇上教学。一个懵懂的年轻人,满脑子想着上课教书,应对学生的事,突然教研组长笑咪味交给我一块这个东西,我一脸的茫然。
原来这就叫钢板,教师必要的一个备课工具。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信息匮乏,技术匮乏。老师一本书,一本教参,一个备课本,几盒粉笔,加上这个东东,就算是全副武装了。
那时候,学生的练习资料全靠老师自编,自写,自印。
刻钢板又叫刻蜡纸。整套工序是这样的。先选好自己要刻印的资料内容后,
第1步,将钢板放在办公桌上,有的是一块直接的钢板,有的是有一个木架镶嵌的钢板。
第2步,在钢板上铺上一张蜡纸。那个时候这种特用纸并不丰富,不能自由领用,学校对每个老师都要进行用量分配。
第3步,用刻笔在蜡纸上面刻写。
第4步,将刻好的蜡纸拿到油印室留印。
最难最重要的就是第3步。记得寒冷的冬天,深夜,在冰冷的钢板上一笔一划刻写,手冻得通红通红。至今我的手一到冬天就有冰冷症。刻写是有技巧的。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太轻,油印印不出来;太重,容易刻烂蜡派,蜡纸破损,油印出来就是油污。每笔每划要不轻不重,用力均匀,清晰。刚开始不熟悉,刻笔不听使唤,像刚滑冰的人一样,往往步调不属于自己掌控。因为腊纸是滑的,下面的钢板又是硬的,慢慢的才会掌握这个技巧。
我教的是英语,英语学科练习题有大量的阅读理解。其他学科,如数学等理科,一张蜡纸就能搞定,英语学科往往要四五张蜡纸。那个年代,班级小,一个年级一般都是一个老师教,刻写没别人代替。至今想起来,那真是一个让人难忘的经历。
想想今天,信息时代,数字时代。我们的资料信息铺天盖地。学生的练习资料随处可取,随手可用。然而,我们的教学精力都花在了让学生大量做题,刷题。老师都在用心的研究每一道题的得分技巧,步骤,规律。但我们老师对这个教学知识上的这种研究,这种精益求精,好像缺乏了很多。
今天,我们又面临“双减〞,我想这也是国家大概看到了问题所在。想起当初刻蜡纸的日子,虽然苦,但是教学中,老师这种为学生用心选择,精心选择,少而精的练习方式是值得我们今天在双减政策执行中学习的。
我想是返璞归真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