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有想过,喜欢研究车的我,在某一天会爱上一个纯国产品牌。
曾经很心疼这个公司,因为她很倔强。在F3风险出现后,王传福发誓要降低比亚迪车的故障率,但还是挡不住舆论流传的“逼养的”车标,汽车即面子的国人,大多都不愿意买比亚迪品牌的车。一度很担心比亚迪公司,当年跟踪国产车的我还向比亚迪公司发出了一个建议,希望他们将车标更换成优雅梦幻的英文字体“build your dream”。但是倔强的比亚迪,坚持不换标,没有为了短期的销量,学其他车企把车标换来换去。
为了控制质量,汽车上的零件,只要自己能生产,尽量自己生产。疫情期间的口罩生产线的迅速投产,可见比亚迪制造能力修炼的何其强大。当其他车企都在为缺芯而发愁的时候,才知道比亚迪的汽车芯片也是自己造的。
曾经我在预测,用不了多少年,满大街的车应该大部分都是比亚迪。
长城、吉利、比亚迪、长安这几个自主翘楚,个人有不同的见解。
长城从皮卡出发,再到H6的成功,外形和性价比必然是其成功最大的原因,其后聚焦SUV,把H6的光环发挥到巨大,可见长城是很懂中国老百姓的审车美观的,从长城旗下的猫系列就可见一斑。但长城的技术就难以选陈了,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只听说长城每年内部有个汽车科技节,蜂巢在搞新能源,但也没看见媒体爆出有什么突破性技术。长城的发动机除了1.5T,就是2.0T,连H9那样的大家伙,都只能配备2.0T。总之长城给我的感觉就是同一个动力系统装了好多个不同外形的车,就是技术没多大变,外形变了好多,什么哈弗F系列,H系列,魏系列,现在又是坦克系列,动力系统没怎么变。那个青柠混动系统可能还在跟随研发,毕竟市面上连原理都还看不到。不过现在连个混动系统都不发布,长城可能有点担心成为非主流。
吉利这几年膨胀了,可能融资太容易了。沃尔沃之后,买奔驰股票,买马来西亚的大车企,收钱江,据说还投资了很多新能源车企,经常看到吉利收购的消息霸屏。在没并表销售数据的当年,吉利年销售车辆在40万辆左右,而且都是低端车型,且吉利产品线众多,又经常无效开发,其成本应该不低,我就有点纳闷了,吉利哪来那么多钱去豪气买买买?吉利的技术我没有太多的印象,除了沃尔沃,有点名气的车可能就是帝豪GS两厢了,领克不温不火,吉利旗下的新能源几何好像也发展的不怎样,不然李书福就不会亲自挂帅一个新能源汽车新公司了。吉利这几年疯狂的扩充版图,却忘记了汽车技术发展路径的探索,轻视了造车新势力的决心,会不会在这个翻天覆地的行业变革中被弯道超车,导致投资失败呢?
国企长安,近几年对技术的追求突飞猛进,车型的居多加上合资品牌,年销量较多。国企的性质,也可以让她在技术路线上不计成本的投入,近期发布的混动系统也是数据惊艳。不过除了她的整体销量外,以及还有一款蓝鲸发动机之外,没看到有其他的过人之处。在这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下,国企的性质,还是让人有些担心她的持续竞争能力。
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哪吒、威马等在资本上融资很快,但能否成功,不知道。在对于安全至上的汽车行业中,需要数年积淀的制造行业中,仅仅靠对于产业链条的管理,以及代工厂模式是否适合企业的制造,能否管控住质量,给消费者呈上质高价廉的产品,我们只有拭目以待。
恒驰汽车出生财大气粗,同时开发七款产品,迟迟没有上市,我想是许老板看得很清楚,如果恒驰一上市就没有惊艳消费者,理所当然的成为消费者购车品牌清单,那恒驰就可能失败,将成为未来的小众品牌。
这么多品牌中,我最喜欢比亚迪,不单单是她对技术的不懈追求,更是她制造强国的责任,还有她产品契合小老百姓消费者,没有一味的去迎合那些买车装逼者,比亚迪至今都没有像其他车企那样推出一个独立于byd的定位高端的品牌。个人觉得王传福老总是一个有情怀有责任的企业家,在赚钱的同时不忘家国情怀。
但是我还是诚恳建议,比亚迪还是应该建立一个高端品牌,至少对标保时捷的一个品牌,满足市面上一些装点门面的需要。毕竟市场就是市场,毕竟中国人买车不光是实用,很大程度还有“面子”虚荣心的需要,这也是所有商品的一个共性,需要品牌高端的加持!不要让比亚迪汽车成为一个质量技术过剩的产品。
在此,我还建议,比亚迪汽车的外形还需要提升。我理解一个技术企业的基因,可能确实在一些无可重要的方面花费精力有限。但是市场还是市场,毕竟很多人买车根本不考虑技术积淀,很多都是外贸协会。比如比亚迪唐的外形,个人觉得不是很完美,如果前脸再抬起一点,不要趴的那么低,就更加好看,更加符合中国人对汽车的“大气”审美感觉。比如比亚迪汉,从45角度或直接从尾部看,就不是很美,如果尾部的屁股再圆润一点,个人觉得更符合豪华车型的审美感觉。外形这一点,比亚迪应该向长城旗下系列车型学习。
我还建议比亚迪汽车,虽然现在产能有限,在DMI等车型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一定还是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向消费者交付,宁可少卖几辆车,也不能向质量低头,决不能再重蹈F3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