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从七天延长到10天,地方政策继续延长,大多数人的假期已经超过15天了。
疫情的发生让大江南北都陷入了一种戒备森严的状态。传统的拜年活动取消,聚餐活动取消,走亲访友取消,连走出家门的权限都禁止了,活动范围仅限于客厅和阳台。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这也意味着一天24小时都活在父母的掌控之中。
同学小晴跟我抱怨:“在家无聊不是问题,问题是被我妈烦死了,在家天天念紧箍咒······”
同事慧心也跟我吐槽:“《囧妈》里说的是不是我妈,天天要我穿秋裤,时刻问我饿不饿。我也想要逃离!我也想浪迹天涯!”
是你的父母有毒还是你有病?——《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于是,我想起了武志红老师在推荐《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说过的一段话:
“你所有的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
内心充满痛苦的人,只要能发现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他们的痛苦就会减轻很多。”
常言道:“可怜天下父母心。”
是你的父母有毒还是你有病?——《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我们中国人的父母可谓是劳苦功高,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自己包揽所有的家务,早早为孩子准备房产和嫁妆,甚至利用特权和潜规则帮孩子找工作。他们打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大旗,牺牲了自己,成就了孩子。
还有一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他们不惜一切代价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成为虎爸虎妈。
更有甚者,父母本身有着不幸的成长经历,就把孩子作为出气筒,肆无忌惮地否定孩子,失去了父母应有的样子。
是你的父母有毒还是你有病?——《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去年有一部新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在豆瓣热门图书排行榜名列第一,据说在美国上市第一周便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持续高居榜单前列。
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塔拉的自传,塔拉生于1986年,来自美国山区,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他们却过着原始人的生活。
是你的父母有毒还是你有病?——《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比尔盖茨和塔拉交谈
他的父亲经营一座垃圾废料场,母亲是草药师兼助产士,家里有七个孩子,孩子们没有出生证明,生病、受伤从不就医,同时孩子们也不去上学,塔拉在家受尽委屈和不平等待遇。
十七岁前,她没有上过一堂课,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不认识单词,不懂使用教科书,不知道如何保持卫生,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屡屡被当做怪胎。
她渴望展翅高飞,在求学之路上奋发图强,写下这本书的时候,她已经是剑桥大学的博士。
然而,荣誉的背后是无尽的辛酸,她被视为家庭的背叛者,与父母决裂。
我把塔拉的故事说给朋友听,她大为感慨:“原来我不孤独,我还以为自己有病呢。原来天下父母,都是一般有毒的父母。”
是你的父母有毒还是你有病?——《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原生家庭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家庭都是有毒的。《原生家庭》里指出:
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体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家庭成员作为个体,拥有多少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度。健康的家庭推崇个性、个人责任和独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满足感和自尊心。
不健康的家庭不鼓励个人表达,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和有毒父母的思想、行为保持一致。这样的家庭制造了混淆不清的个人界限、不分彼此的家庭成员关系。
不妨回想一下,童年时期你与父母的关系,成年后你的生活,成年后你与父母的关系如何,如果你缺少正常的童年生活,如果你的内心非常痛苦,感觉自己的个性被压制,那么,恭喜你,可能就是“中毒”已久。
你要做的是不是责怪父母,而是即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是你的父母有毒还是你有病?——《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教育
1. 接受更好的教育
虽然“读书无用论”的论调依然不绝于耳,但是毋庸置疑,教育仍然是改变命运至关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寒门子弟。
接受更高级的教育,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意味着你的视野扩展,思想丰富,你会发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你会有更多的方法去探寻人生的答案,你可以找到一份更好工作,同时,更有资格与父母对峙。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说,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她称之为:教育。
是教育,让她走出那个封闭的山区,是教育,让她获得了博士学位,是教育,让她通过写作自我疗愈,从而改变整个人生。
是你的父母有毒还是你有病?——《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塔拉
塔拉在奥普拉的节目上说: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她曾经多次返回故乡,试图修补和家人之间的裂痕,但是每次都无功而返,因为她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孩子,但是父亲依然是那个养育了她的父亲。
“父母都在等孩子说谢谢,孩子却在等父母说对不起。”
然而,就算孩子说了“谢谢”,有些“对不起”却不一定听得到。
我们终将像鸟一样,飞离原生家庭,飞往自己的这座山。
是你的父母有毒还是你有病?——《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2.拥抱你内在的小孩:先做孩子,再做大人
接受教育是第一步,教育让我们学会理解,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
然后,我们要向内看,看见那个被忽视的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就是孩子般的敏感、直觉力、好奇心、想象力、天赋智慧和感受感觉的能力。
这些能力并没有随岁月的流逝和成长而改变或是衰退,只是被掩埋在巨大的冰山之下。
童年时期,我们的心灵经常不能得到满足和安慰,使得我们的内在被隐藏在黑暗之中,就像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是你的父母有毒还是你有病?——《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内在小孩
等到我们成年后,尤其是有了爱人和孩子,很容易产生各种情绪,无论愤怒、委屈、恐惧抑或是悲伤,你以为是自己不擅长情绪管理,殊不知这些情绪竟跟自己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比如说,在恋爱中,女生总会不厌其烦地问男友:你到底爱不爱我?
就算男友说了一万遍“我爱你”,她依然会想方设法证明对方到底是不是真的爱自己。
是你的父母有毒还是你有病?——《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在夫妻关系中,一方千方百计地“求关注”,想与对方沟通,对方却“看不见”,他的目光直接越过了伴侣,“人在曹营心在汉”。
在亲子关系里,不是专制权威,就是溺爱放任,溺爱的结果很可能就是 “妈宝男”“公主病”。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作为成年人,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去安抚、聆听、关心、疗愈我们的内在小孩,而不是自怨自艾,责怪父母。可以通过阅读、自我觉察、直面过去等方式,也可以像塔拉一样,写回忆录来“看见”自己行为模式和防御机制。
看见即疗愈。
是你的父母有毒还是你有病?——《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一旦我们的内在小孩得到了疗愈,真实的你,也就是那些喜悦、创造力、生命力、信任等特质,就能自由地表达出来,从而遇见一个全新的自己。
3.从对峙到和解:从有毒父母的遗毒中解脱出来
从理解,到看见,我们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毒性,接下来我们需要“对症下药”,也就是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是你的父母有毒还是你有病?——《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囧妈
《囧妈》影片中,徐伊万和妈妈从北京出发,一路途经多个城市,在此期间,妈妈母亲的360度无死角的控制让伊万难以忍受,他要划界限,对母亲说:“你跟我的距离必须超过10米!”
即便如此,妈妈依然“无微不至”,他忍无可忍,冲着母亲喊:“我要逃离!我要浪迹天涯!”
这一幕幕剧情也在中国家庭轮番上演:父母在控制,子女在逃离。
是你的父母有毒还是你有病?——《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我的同事慧心就是典型代表,恨不得早点回去上班。
她说:“他们说凡是都是为你好,为你好,其实还不是自我扩张。”
“为你好”的逻辑是控制,是占有,是中国式家庭亲密关系的难题。
“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独父母的爱是为了别离。”
因为我们爱父母,所以我们需要鼓足勇气,坚定且从容地同父母聊聊童年的那些往事,告诉他们这些经历是如何影响你的生活,以及你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制定新的规则。
徐伊万和妈妈在雪林中遇到熊,在生与死面前,妈妈为了保护儿子宁愿牺牲自己,此刻的她意识到了生命才是最宝贵的。
是你的父母有毒还是你有病?——《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劫后余生,她跟儿子在情感上达成了和解,放下了对于儿子情感控制的执念,也放过了她自己。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电影中那样,有熊口逃生、热气球旅行的奇遇来和父母和解。
我们能做的就是卸去伪装,摆明态度,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
从对峙到和解,从有毒父母的遗毒中解脱出来。
是你的父母有毒还是你有病?——《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正如徐伊万给张璐的信里说的那样: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理接纳和尊重。”
但是如果你中的是“奇毒”,自己无法解,建议求助于专业的心理治疗。
尼布尔的祈祷文有一段话,非常治愈: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是你的父母有毒还是你有病?——《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阿德勒认为:心理创伤其实并不存在。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所以,我们需要对自己负责,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而是积极主动地去面对,赋予过去全新的意义。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愿我们都能够接纳过去,看清自己,珍惜生命,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