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因为毕业后在家工作一段时间的缘故,还是太恋家,出来工作后,保持着每个月回家一趟的习惯。如果不回家,家人会相继出现在梦中。
这次回家办事是因为三个月前,做了个人生稍微比较重要的决定,那就是买房。爸妈比较给力,给他们说完那刻到订房那刻,花了一周多的时间。父母帮忙付了首付,我来进行30年贷款的偿还。刚开始,比较沉重,毕竟不是小数目,虽说现在薪水还可以,但是万一将来项目不好做,收入不够还房贷怎么办。压力感一下就上来了,准备放弃的时候,妈妈一脸“嫌弃”地说就那不点小房子,纠结啥,既然决定了,那就买。好吧,土豪妈妈发话,那就买吧。付完首付,三个月后的这次回来办理贷款,各种利率上升,每个月还款金额挺高,错略算了下,一年还款差不多是目前4个月的薪资。没关系,有压力有动力。前几年决定出来工作,不也是因为想达到自己当年存款目标么?目标感是激发无限前进动力最好方法。这次的经历,也让自己稍微成熟了点。
收入和能力总是正匹配关系,既然出来做项目,就必须要做好。可能也是因为这个缘故,自从加入万科项目,心里就总是忐忑的。担心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有时总放大挑战的难度,睡觉被自己吓醒也是常态。当时感觉肯定很不好,但事后觉得与在家工作时候的无聊相比,这个感觉经历下也算扩充了生命体验多样性。周末回家,短暂抽离,更好地看清自己目前处于的工作环境中,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就如这篇文章(Know yourself:http://mp.weixin.qq.com/s/ARGlDO3n_aMwU-K8w91O8g)里,坚持自我,看一个人能否拥有清晰的自我感,能否在外界压力下依然坚持自己想做的。我认为什么更重要,我就会更倾向于去解决什么。目前万科项目目的是在1016顺利上线,而我负责的设计主数据模块,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扯皮,只为顺利上线。至于他人对我的评价,不要过多关注。另外,不要过于严厉,新来实习生,因为自己高强要求下晚上哭泣,也是因为自己过于强势。用“他能听懂”的语言,而不是“你认为他应该懂”的语言,沟通起来可能会更好。为什么要我这边变,不为什么,因为要获得成长,而这次是个很好练习对不同人,采用不同有效沟通方式的练习机会。
我理解的人生,不是只过日子。而是不断经历各种各样体验,无论是买房还贷,工作升职加薪,还是将来的恋爱结婚生子,每件事的背后都是各种不同的体验。走出去,不设限,是获得丰富体验两个必要条件。走出去,你才知道原来自己的世界这么小;不设限,才发现原来自己的世界还有这么多可能性。女生年龄一大,总是各种焦虑,担心不能在30岁之前结婚,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balabala。心态永远少女,再死守住大妈与少女的分水岭(腰围),即使年龄大点,也无妨。
一切的玻璃心,还是修行不够。在外经历的“难过”,你都可以选择不经历。但相应的,精彩的那一面,你也不会经历。只要想成长,从目前的A到达想到达的B,总要经历点什么,比如持续加班,开不完的会,和一直打架的眼皮。每次回家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周五回家的开心与兴奋,为了能利索的提前Flyback,一周都在加紧工作-周六日体会家里的温馨,与家人聊天吃饭玩耍-周日不舍地离开家-回程路上写文章又燃起明天好好工作的动力(比如现在)。准备走的东西时,又很不舍,也有那么一丢丢后悔没选择在家工作。但只要踏上离开的火车,又进入到另一种模式。望着窗外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不知道未来的某个时候,自己是否会再回来。不管回来不回来,不变的是要成长。
这次回家另一个很明显的体会是,对妈妈的催婚,不是那么反感了。反倒是弟弟,之前不怎么与妈妈争执,这次还爆发了。可能在家日子有限,被唠叨的次数与频率远低于弟弟。自从看完韩剧《请回答1988》,尝试从父母角度来体会他们的感受,他们也只是想体验同龄人已有孙子孙女的体验。正如妈妈送我走时,在电梯碰到发小的妈妈领着发小的女儿,妈妈尴尬的眼神好像是她做错了什么事情一样。应该对父母说声抱歉,没能像其他儿女让他们提前有这种体验。但传统家庭出来的我们,结婚是早晚的事情,只是我们比别人晚些而已。现在这个时代也不一样了,成家与立业没有先后之分,在立业过程中,能成长成更好的自己,也会增加遇到对的人的概率。耽误不耽误的,都是在别人口中。怎样过自己的日子,自己说了算嘛。
不断前进的路上,短暂抽离,清晰看待现在的工作与生活,也会离更好的自己更近些。Good 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