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英国哲学家、史学家柯林伍德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今天聊一下平等。
所谓的“客观上的平等"根本不存在,围绕一个虚构的概念进行讨论毫无意义,而且,这本身是个伪命题。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仔细留意,中国社会在公共话题的讨论中会经常性的走入误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我们陷入各种伪命题中,无法自拔。
如果平等只是量上的平等要求,就容易导致平均主义。
如果我们为了达成一个平等的结果,采用不公平的手段,无法真正克服它所反对的不平等,也就是说,这种手段从实质上也是在认同着一种观念,即价值观上的不平等。
平均主义所反对的只是自己成为不平等关系中的被动一方,而希望变为不平等关系中的主动一方而已。
因此,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从根本上不可能铲除不平等。
那既然,“结果平等”和“机会平等”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社会目标,我们去追求“人人平等”的意义何在呢?
这里面的逻辑在于,如果我们认为一个人的世俗成功并不能让他在精神层面高人一等,那么当权者利用手中权力以权谋私的风险就会小很多,而弱势群体和低收入者也不会因为自己的贫困和不成功在争取自身应有权益时,底气不足。
我们在制度层面设立“人人平等”的原则,并不是要达成完美的结果。我们赋予当权者更多的权力来保证公平,是为了设立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刚性的游戏规则,以防止出现价值观紊乱、社会失序的风险。
比如,即使我们在十字路口设立了红绿灯,也依然会有人闯红灯,无法杜绝闯红灯的现象,那这样是否就说明设立红绿灯的原则无效呢?显然不是,红绿灯的设置是解决城市交通秩序非常有效的原则。
我们设立红绿灯的目的,不在于完全杜绝和消灭闯红灯现象,而是大家必须默认一个公认的,公平的社会原则,管理好人们的预期,以此来保证正常的交通秩序,并解决可能产生的冲突和纠纷,做到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