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感受到了沉默的力量,有时候,陪伴真的不需要要太多的言语,默默的注视,默默的关注,全然接纳孩子的感受。不去做任何的评判,做到全身心的陪伴能够让孩子从中感受到自己是全然被接纳的,从而慢慢平静下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全神贯注的去做一件事情。
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听》第一章里指出:真正的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一、全身贯注地倾听代替心不在焉
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气馁。如果家长能够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我们甚至什么都不用说。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在给孩子W上幼小衔接的时候,他有些累了,情绪比较低落,出现这种情况,我对此表示理解,并说出了他的感受,同他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在做题的过程中,他有许多小动作、动来动去、走神、可我之前答应了他给他时间让他自己做题,即便是我看着有些不舒服,即便是我真的很想去提醒他赶紧好好做题,但最终还是忍住了,在这期间我由慢慢的想要烦躁变得越来越平静。一直希望能够让孩子自己学会去管理自己,想要把自主给孩子。这不正是一个机会吗?最终,W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任务,而且,完成的还不错。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学会独立,学会学习,可却总是在无形之中干扰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孩子画画时,总是在一旁指指点点,一会儿说这画的不好,那画的不对,导致后来孩子彻底失去画画的欲望,结果反过来还怪孩子没耐心,殊不知是谁把孩子的兴趣打击没了。没有人会喜欢在自己专心做事情的时候被各种的指点,尤其打压式的指导更是让人心生厌恶,你行你来,在一旁说个不停,烦不烦啊!可能有人会说:我这都是为了他好啊!可孩子的路只能他自己走,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才能真正的获得成长。任何人不可能去代替他人成长。
二、用“哦……”“嗯……”“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代替提问和建议
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陈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的解决办法。
有时候说太多还不如什么都不说的效果好!今天有个宝贝一直哭,我什么都没说,就默默的陪着他,结果没一会儿他就不再哭了,若是以前,我一定会想各种办法逗孩子开心,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如果孩子哭了,说明一定是大人做到不够好所导致的,可事实上真的如此吗?我们不让孩子哭究竟是为了怕孩子太过伤心还是怕自己被说没照顾好孩子呢?如果说孩子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发泄,让他一直憋在心里,是非常难受的一件事情。
三、说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
奇怪的是,我们越是想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觉,不管我们的态度有多好,孩子也只会越难过。父母通常不会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相反,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其实,我们如果说真的能够全然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们就会因为被理解而平静下来。
四、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
当孩子想要一件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家长往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常常是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就像是两个人在恋爱的时候,在爱情里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越是讲道理反而越会使得两个人相处的不愉快。亦如和家人一起,家永远不合适讲道理,我们需要的仅仅是情感上的共鸣,如此而已。
其实,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的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只有我们真正的与孩子有共情,才会打动孩子的内心。
我们人有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张嘴巴,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多看、多听、少说。有时候,适当的沉默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