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AI?我想通了两点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号“简言发现”,ID: 简言发现,文责自负。

问你个问题:你怕AI吗?怕被AI抢了饭碗吗?

作为一名写作者,AI的出现曾让我恐慌了好一阵子。

尤其是当发现它从一开始就能大规模替代写作、生成各类文案时,我真的觉得自己的“饭碗”要保不住了。

既然文章能批量产出,谁还会苦哈哈地一个字一个字敲键盘?

这就像小区装了电梯,谁还会哼哧哼哧爬高层楼梯呢?

这份焦虑,曾沉甸甸压在我心里。

直到如今,从年初DeepSeek掀起的AI浪潮算起,八九个月过去了,根据最近的一些探索与思考,我才猛然发现:

关于AI的焦虑,其实是我多虑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摸清了一个终极答案:哪怕AI能写出再华丽的文案,有一样东西它永远替代不了——我的表达、我的情感。

那个独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这是AI永远无法触及的角落。

我曾无数次和AI对话,反复打磨提示词、补充关键描述,盼着它“懂”我,帮我落地大脑里设想的方案。

但结果几乎都是失败。

直到最近我们筹备一本书,设想与最终成果差得很远,和团队反复沟通也没能达到预期时,我突然醒悟:这本来就是常态啊。

连人与人之间,设想和现实的鸿沟都如此之大,更何况是人与冰冷的AI机器?

也是那时候,我突然想起廖一梅在《柔软》里的那句话:“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现实里,人人都想和他人建立连接、产生情感共鸣,可共鸣哪有那么容易?

也正因如此,我越发觉得,哪怕日常中AI能帮我查资料、做辅助,帮我提高效率,但有些事它永远做不了。

那些我要书写的情绪、要传递的情感、要寻求的共鸣,那些藏在喜怒哀乐里的酸甜苦辣,只有我亲手一个字一个字敲下来,才能真正宣泄,才能让这份表达形成闭环。

那种强烈的表达欲、旺盛的分享欲,那种总想把生活活得热气腾腾,充满生命力的模样,是只有我自己去书写,才能呈现的。

那是谁也压抑不了,谁也替代不了的。

就像生活里,再高级的营养品也能补充身体所需,但我还是愿意一口一口去品尝爱吃的美食——那种从舌尖蔓延到口腔、再暖到胃里的满足感,是任何营养品都替代不了的。

这,是我不怕AI的第一个原因。

不仅如此,若把视角放得更宏观些,从人类社会与经济运转里看,AI再强大,终究无法完全取代人,核心原因只有一个:人类不允许。

因为我们身处的是人类文明。

很多年前克隆技术就已出现,却没有继续大规模应用,只因伦理的红线不允许。

如今AI能大幅提升生产力、无限“内卷”,但现在乃至未来,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因为这是人类社会,人永远是主宰。

就拿AI应用最多的生产端来说,不少企业觉得用AI能提效降本、多产产品,可问题是:生产更多产品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是满足人的合理需求。

如果人都被替代了,需求没了,生产又有什么意义?

从宏观经济来看,拉动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出口。

哪怕AI能包揽投资的决策、出口的链路,唯独“消费”这件事,AI永远做不到。

说得更直白些:你能让AI拼了命地“卷”生产,却永远没法让它像人一样去消费——买一件喜欢的衣服、吃一顿心仪的饭、为一次心动的旅行买单。

没有消费,经济的闭环就永远无法实现;

只谈生产、不谈消费,再多产出也只是闲置。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AI永远只能是人的“助手”,或许能部分替代重复劳动,却永远没法彻底取代人的价值。

说到底,科技的本质是“造福人类”,AI是用来帮我们活得更好的,不是来“毁灭”我们的。

这,是我不怕AI的第二个原因。

想通这两点,心里的焦虑瞬间就散了。

最后,总结一下,原因很简单:

第一,从个体出发,AI带不走你的情感与表达,也闯不进你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

第二,从宏观来看,AI不会消费、不懂需求,而人类社会的运转,终究要靠活生生的人来支撑。

既然如此,与其焦虑AI,不如把它当成趁手的工具——好好用它,让它帮我们省出时间,去过更有质感的生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